佛造像是玉雕创作中颇为常见的传统题材,长久以来专注于玉雕佛造像的创作者们不在少数,就当代玉雕而言,创作者们从材质、雕刻技法、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创新演绎,令佛造像这一传统题材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李映峰从事雕刻艺术二十余年,最初以木雕入门,后转入玉雕,在早期的学习阶段,他从花鸟虫鱼这些简单的题材入手,之后逐渐涉猎到更广泛的题材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2007年,李映峰在无意中看到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所涉及到的一些学佛与做人的基本道理,所阐述的佛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不仅为当时的李映峰解惑,也引发了他对佛教、对佛学思想的兴趣,由此他开始投入到佛学的研究中。在不断的研究与积累中,李映峰逐渐产生了创作的想法,希望借由玉雕的艺术形式来诠释他对佛法的理解。

李映峰的玉雕佛造像多聚焦于佛首,由于作品形制较小,他注重于作品空间感的营造,这种空间感一方面是在材质天然形貌的基础上谋篇布局,以高浮雕的技法突出神佛的主体形象,令其于视觉上超脱出材质原有的狭小空间;另一方面在于与外部空间的融合,通过对作品气韵与意境的营造,将作品的有限置于外部空间的无限中,令其成为整体空间的一部分,与外部环境和谐共处。

对于佛造像的表现,李映峰尤其擅长观音造像,在他看来,观音造像的重点在于神情与气韵的表现。无论是寺庙中俯瞰众生的观音,还是佛龛中静立垂眸的观音,抑或手中方寸大小的玉雕观音,当我们欣赏时,第一眼总会被其神情所吸引,神情的刻画直接关乎着作品的成败。在李映峰的创作中,观者从来不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佛形象,他将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与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用世俗情感拉近了观者与佛国世界之间的距离。李映峰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观音不仅仅是一位普渡众生的遥远的神灵,同时也作为一种日常的情感寄托与心灵抚慰而存在着,而后者更贴近大多数人的情感需求。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观音多表现出慈悲、宁和、悲悯的一面。

作为一种创作题材,佛教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众多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既要遵循传统仪轨与法度,也要融入自己的理念与风格。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情感表达,归根结底是创作者个人经验、思想、价值主张的表现,也是其个人心境的外化。对李映峰而言,他仍然希望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悟表达出来,借由作品与观者产生交流与共鸣,这种创作与交流本身也是一个“渡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