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联欢晚会上那场盛大的烟火表演,再次惊艳了世界。

当天上的烟花拼出“人民万岁”,“70”字样的绚丽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美学和文化上,这场焰火表演都可以称之为世界顶级的烟火艺术表演。

而缔造这场华丽至极的艺术盛宴的人,叫做:

蔡国强。

也许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但他设计的艺术作品,表姐可以保证所有人都看过。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这部纪录片由Netflix出品,著名纪录片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执导。

为了拍摄影片,导演带领摄影师跟拍蔡国强多年,足迹遍布纽约、布宜诺斯艾里斯,再到中国的上海、北京以及他的家乡泉州。

纪录片不仅深入到了这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同时也采访了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艺术创作上的伙伴,全方位地展现蔡国强的艺术创作之路。

世界上最会玩“火”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世界的大脚印而震撼过。

当时,蔡国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负责所有烟花表演的设计和实施。

正是由他设计完成了,这场著名的脚印烟花的构想。

因为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蔡国强便用了29 个巨大的焰火脚印,沿着北京中轴线逐个盛放,并最终走向鸟巢,象征着将奥林匹克精神带进了鸟巢体育馆。

这场恢弘瑰丽而又独具匠心的焰火表演,不仅征服了世界,同时也让蔡国强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和很多传统的艺术创作者不同,蔡国强的创作媒介是:

火药。

从1986年起,他持续探索以火药创作绘画的艺术手法,逐渐扩大到其作品的爆破规模和形式,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作品风格。

蔡国强也因此被誉为是:

世界上最会玩“火”的人。

因为他,火药这种表演才得以被越来越多人欣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艺术。

在别人看来,是他成就了火药。

但在蔡国强自己看来,火药其实是他的自我救赎。

火的艺术

蔡国强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父亲是泉州当地有名的业余画家。

因为家庭的影响,耳濡目染的蔡国强从小就开始接触绘画和书法,可以说是骨子里艺术基因浓厚。

生于1957年的他,青年时期恰好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国内艺术思潮大兴的好时代。

他开始接触到了西方艺术,并学习了众多现代艺术流派。但他深知无法超越前辈大师,于是他开始寻找自然的力量,以此来减少自己对画面的控制。

比如:他尝试用吹风机吹颜料,把油画烟熏火烧。

但这对他来说还不够,于是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泉州。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笃信鬼神,闽南人尤甚,婚丧嫁娶都要放鞭炮,驱鬼拜神也要放鞭炮。

彼时的蔡国强渴望能够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于是他想到了老家用的鞭炮烟火来做画。

正如他本人所说:

中国人使用火药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却从没有人拿火药来做画。

就这样,蔡国强开始大胆地将火药与绘画结合。

通过烟火爆破后在画布上留下的独特的燃烧痕迹所组成的图案,蔡国强创作出了独特而另类的爆破画艺术。

经过反复的实验之后,爆破画帮助蔡国强打破了传统的艺术疆界。

他以火药为画笔,并为自己找到一种表达艺术的媒介,试图将这种火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八十年代,蔡国强旅居日本留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灾难美学的艺术形式。

他认为火药的爆炸,刚好可以完美诠释了这种美学。

所以在蔡国强看来,自己的艺术到了日本以后,开始纯粹起来,也越来越触及到艺术的本质。

1995年,蔡国强选择到美国纽约定居,并持续探索从家乡泉州开始的以火药创作绘画的艺术手法,逐渐推大其作品的爆破规模和形式。

他以东方哲学和当代社会问题作为作品观念的根基,因地制宜,阐释和回应当地文化历史。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

蔡国强用中国古老的火药,缔造了世界当代艺术中的独特景观。

白日焰火

在蔡国强的作品中,最直观的感受是,震撼。

2014年8月,蔡国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自己的个展《九级浪》。

开幕式当天,他在博物馆对面的黄浦江面上,燃放了一场“白日焰火”。

整个装置表演只有8分钟,共分三幕:

挽歌、追忆和慰藉。

当烟火炸开后,所喷发的烟雾会像花瓣一样在风中飘扬,层层叠叠地氤氲在江面之上,如同一曲视觉上的交响乐。

但在震撼奇异的视觉之美外,蔡国强作为艺术家的良知更为人钦佩。

《九级浪》的主题旨在在探讨环保,蔡国强试图通过这场表演来诠释“自然之死”。

他说:

第九级浪,是海啸里最大最危险的波浪。

俄罗斯有一幅油画叫《九级浪》,展示了人类面向灾难时的最后挣扎,令我深受启发,所以我把自己的展览取名叫《九级浪》。

在整个烟火表演中,蔡国强使用的彩色烟火都是生物可降解的。

就连表演的时间和地点,也精心考虑过,使得作品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场表演被外国媒体形容为:

可能是一个人所能目睹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现场艺术。

而另一方面——

不同于一些艺术家的处世方式,蔡国强从来没有选择避世。

蔡国强不仅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上关心着这个时代,而且频繁出现在一些世界级重大盛典中,以一个艺术家的姿态,来参加融入进自己的想法与创意。

2008年,蔡国强担纲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2014年又承担了APEC会议的烟火表演。

对于这些与国家政府的合作,蔡国强的解释很简单:

自己出生的国家,做这个事情是很正常的。

不过,在这些大型活动典礼的筹办过程中,蔡国强要面临的却是很多取舍与妥协。

在设计APEC的大型景观焰火表演的时候,他试图寻找艺术与商业的最佳契合点。

用他本人的话说:

不再依靠人山人海,不再依靠敲锣打鼓,而是去讲一个故事。

可问题是,面对如此大型的盛典活动,蔡国强在艺术创作上还是受到了诸多限制。

最终,他不得不选择了妥协。

这在一般的艺术家看来是很难的,但蔡国强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我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不容易的状态,通过跟它合作,试图改变一点什么。

天梯

2015年,蔡国强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泉州。

在自己的家乡,蔡国强用一架腾空而起的“天梯”,再次惊艳了世界。

一架宽5.5米、高500米,带着燃烧的火苗由地面直入云霄的梯子,被一个6200立方米的白色氦气球牵入高空。

这无疑是一个“神迹”,让人仿佛看到了《圣经》中所记载的通天的巴别塔。

当火焰沿着绳索烧至苍穹的那一刻,似乎神话传说变成了现实。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蔡国强为了实现天梯的构想,足足等了21年,经历了数次失败。

1994年,在英国巴斯,第1次尝试。

实施当天,天公不作美,风大雨大,带梯子上天的热气球被吹变形,计划被迫取消。

2001年,在中国上海,第2次尝试。

这次挡在蔡国强面前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项目因9.11恐袭事件带来的恐慌,而再次流产。

2011年,在美国洛杉矶,第3次尝试。

这次天时地利都占了,却没有人和:当地政府以项目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撤销了项目许可。

而作为一个需要政府许可、多方协调才能启动的项目,每一次的失败也意味着巨额的支出付之东流。

面对先后三次失利,蔡国强也曾动摇过。

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是我心中的梯子,也许这才是无限高远又亲近,永远和宇宙对话的梯子。

天梯不知道什么时候真的能升到天空,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必要升到天空,还是,在心里面,梯子已经升到天空去了。

一直到了2015年,他回到家乡泉州,再次启动了“天梯”项目。

这一次,“天梯”不是为了和“宇宙对话”,而是作为孙子,献给奶奶的百岁贺礼。

结果当天,奶奶病重无法来到现场,只能通过视频转播观看。

当“天梯”冲入云霄,蔡国强兴奋得像个孩子,对着手机视频中的奶奶大喊:

阿嬷,你有看见吗?你的孙子棒不棒?

就在一个月后,奶奶离开了人世。

还好,这场烟火没有迟到。

或许对于蔡国强来说,再多的国际奖项,都不如在奶奶面前表演一次来得满足。

纪录片的最后,当灿烂的烟火燃尽,一切归于平静,妻子吴红虹却忽然哭泣起来。

蔡国强走过去轻拍她的肩膀,将已经泣不成声的妻子紧紧抱在怀中。

这无疑是电影最动人的一幕。

在世人面前,他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大师。

可回归故乡和家庭,他仍然是奶奶眼中童心未泯的孙子,和与妻子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

人们总是很容易被艺术家在展厅里的光彩给迷惑住,却很少人知道,每一次艺术创造背后,艺术家所要付出的巨大艰辛和努力。

蔡国强的天梯之梦,象征了他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艺术人生。

炫目的是焰火,但动人的永远却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