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清波教授。图/西北大学官网
西北大学今天(10月14日)发布讣告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教授,与病魔抗争1413天后,于10月13日23时15分在西安不幸辞世,享年55岁。
段清波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考古学二级教授。他更为知名的身份是曾任秦始皇帝陵考古队队长,带队对秦陵地区300万平方米区域展开了考古勘探,后有了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高级贵族“中”字形大墓等重要考古发现。
段清波1964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芮城县,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2008年获考古学博士学位。1988年,段清波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秦汉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隋唐考古研究室主任、秦始皇帝陵考古队队长、陕西和甘肃历代长城调查总队长。
段清波的考古生涯,主要包括秦始皇陵考古和长城资源调查两个篇章。
《光明日报》今年曾刊发段清波专访报道《“考古是我生命中的光”》,该报道介绍,1998年段清波被委以重任,出任秦始皇帝陵考古队队长。此后10年,他带队对秦陵地区300万平方米的区域展开考古勘探工作。
其间,考古队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出阙遗址,首次发现了陵园城墙内外长达8000米的廊坊建筑,规模惊人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重见天日,陵区内地位仅次于秦始皇帝的高级贵族“中”字形大墓露出真容。
这些发现,丰富了对秦始皇陵和秦王朝的认知。
段清波曾在“一席”演讲中介绍过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的神奇。因为整个秦地区南高北低,地下水也是从东南流向西北,为了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墓室,秦人在墓葬东、南、西面挖了一个水渠,把水排走,再把水渠堵起来,形成一个水坝。
“前些年修建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也遇到地下水的问题,地基挖开后,发现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怎么办?后来采取的解决办法,和2200年前修秦始皇陵的工程师所用的方法一模一样。”他说。
段清波在秦陵考古的头5年,先后主持完成了3本考古报告:《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2000)(2002),此后又出版了《秦陵——尘封的帝国》《秦俑——帝国的卫士》等专著。这些专著奠定了段清波在秦陵以及秦始皇研究中的权威地位。
段清波教授著《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书影
2006年,段清波由秦汉考古转向长城资源研究。这一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对我国现存历代长城资源进行一次“大体检”,涉及全国15个省份的“长城资源调查”随即启动。段清波被任命为陕西长城资源调查队项目领队。
两年多里,他带领调查队员调查了陕西境内1900公里的长城遗址,此后他又承担了甘肃省部分长城的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他组织编写了《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陕西省明代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与《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等著述。
西北大学讣告对段清波评价称,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秦始皇陵多元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秦帝国政治体制特征,归纳出以汉文明为代表的中国文明的文化特质。他还提出从“宇宙观”“社会治理体系”“核心价值观”三观视野下认知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新理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段清波重返母校,任教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10年至2014年担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2017年担任院长。
今年6月,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毕业仪式上,院长段清波向84名学士、59名硕士、9名博士毕业生做了寄语。他的最后一讲仍是以考古为主题,向毕业生讲述“考古学是什么”。他将考古学研究目标分三个层次:盲人摸象阶段的皮毛层次(考古)、构建文明架构的筋骨层次(考古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灵魂层次(历史学)。
他对毕业生的嘱托,是希望西大考古人能立足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定位,“具备阐释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及特征以及周秦汉唐时代特征的能力。”
而当时,段清波体内转移至左肺的肿瘤,一个月之内“疯长”了1厘米。2016年,段清波罹患肾癌并发骨转移,随即进行了右肾摘除手术。今年7月2日,段清波再次进行手术,为了修改学生毕业论文,此前这次手术推迟了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