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联合展览”中国古典绘画展品:明代壁画
1943年5月至6月,美国纽约宾努画廊举办了“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联合展览”(以下简称“中欧联展”)。展览内容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其中,中国古代绘画精品计有10余幅,包括王维、米友仁、马远、沈周、石涛、周臣等中国唐代至明代的著名画家作品,以及部分明代壁画;另一部分,欧洲现代绘画精品亦有10余幅,包括塞尚、马蒂斯、莫奈、杜飞等印象派、野兽派名家杰作。
“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联合展览”中国古典绘画展品:宋代扇画
“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联合展览”中国古典绘画展品:唐代王维画稿(左图)、南宋马远《琴泉图》(右图)
这些作品,均在同一展览空间中,向美国观众公开呈现。
此次展览,规模不大,只是画廊自藏与一部分私人藏品的小型汇览。至于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两种看似截然无关的艺术体系并置在同一个展览中,画廊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与说明。不过,画廊为此次展览精心印制的画册,还是间接向观者道出了其中原委;且为此解说介绍者,竟是大名远扬的中国著名学者,刚卸任中国驻美大使不久的胡适(1891—1962)。
原来,位于美国纽约57大街东32号的宾努画廊,乃是美国著名的先锋画廊。所谓“先锋”画廊,即时常以超越时尚潮流的眼光与手法,去展现与经营画廊的艺术评判力与影响力。将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作品并置展出的策划,正是“先锋”做派。事实上,此次“中欧联展”两年之后,即1945年,该画廊又成功举办了超现实主义大家达利的首度个展;仅此一例即可管窥,在当时西方画坛印象派、野兽派作品大受追捧之际,该画廊又悄然向超现实主义作品投以青睐,这正是其力求“先锋”姿态的手眼所在。
那么,此次“中欧联展”的旨趣何在呢?又能否体现宾努画廊贯彻始终的“先锋”手眼呢?
在此,不妨听听胡适是怎么说的。因介绍辞为胡适用英文撰写(印作画册代序),笔者试译如下:
两年前,在耶鲁大学的讲演中,我引用了两句中国诗人苏轼(1036—1101)的诗句:
“判定一幅画的标准,以外形像不像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儿童差不多。”
当场,我看到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迪恩米克斯,斜着身子向西摩校长低语,“多么现代(的观点)!”要知道,这一诗句,至少是950年前写的。
现在,我们正在观看的这个展览,给予我们某种忘却时空之感,这种感受与我刚才所讲的场景是相似的。我个人是艺术门外汉,现在却有机会一边观赏若干世纪之前的中国古画,一边观摩欧洲现代杰出艺术家的画作。
通过这个展览,观者有机会去发现并评判,在中国古典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似乎有某种亲切的关联。那么,这种亲切联系是否是一种有意识的相互影响?或者,只是所有伟大艺术传统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的巧合?
事实上,只能从少数几位现代艺术家的传记中,看到他们从中国古典绘画中吸取了灵感,接受了某种影响。诸如马蒂斯、塞尚、杜菲等。或许,中国绘画只是微渺世界中,影响现代艺术发展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又是独立于欧洲世界最为成熟与最为发达的一种艺术。它自身有着重要的艺术法则,为欧洲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着新的刺激、新的观感、新的主题与新的技法。
或许,可以非常明确地解释,这独立与并列的两种艺术体系表面上的相似点,这样的解释与我之前用诗句来解释这一普遍性问题的做法相仿,诸如光线与色彩、效果与表达之类。
无论如何,中国古典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之间的亲切联系,在此次非同寻常的展览之中,观者仍然难以解答;但他们会和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一样,为之深受鼓舞、深感欣喜。可以用中国哲学家陆象山(1139—1192)的名言来解释这一现象:
“从东海而来,有一位圣人怀着同样的心思,持守着同样的道理。从西海而来,有一位圣人怀着同样的心思,持守着同样的道理。一千年前,圣人的心思与道理,都是相同的。一千年后,圣人的心思与道理,还是相同的。”
上述800余字的介绍辞,即为胡适为“中欧联展”画册所作介绍辞。应当说,致辞简短,却意蕴深远。致辞以苏轼的一句诗开启问题,又以陆象山的一段哲言了结问题,可谓举重若轻,以中国人的“诗哲”智慧,回应了西方世界的“艺术”思索。
可以说,胡适的介绍辞,为宾努画廊的“先锋”姿态加分不少;至少在70余年前的美国艺术圈子里,“中欧联展”这样的策展形式,再佐以这样的介绍辞,实不多见。
胡适首先以一句苏轼的诗,拈提出中国绘画追求“神似”不求“形似”的旨趣,“中欧联展”的观众则很容易据此联想到以印象派、野兽派为代表的欧洲现代绘画潮流对西方艺术“形似”传统的冲击。此时,中国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潮流的某种共性,莫名地产生了某种“亲切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所称的那一次两年前的耶鲁大学讲演,时为1941年1月16日,讲演主题为《一位历史学家看中国画》,讲演稿全文随后刊发在《亚洲》Asia杂志1941年5月号上。这是一次比较全面展露胡适艺术观的讲演,可以从中体悟到作为文史学者的胡适对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深切理解。
此次讲演中引用到的苏轼诗句,被明确用于反映中国“文人画”的旨趣,并且指明了中国“文人画”与“印象派”画家之间的天然默契。胡适在讲演中谈到:
从北宋开始,然后是南宋,都成立有宫廷画院,中国的“文人画”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些画大都出于有着杰出才能的文人,如苏轼、米芾、文同之手。首先他们有意地摒弃使用彩色,喜欢用黑白两色的素描;把物体的真实轮廓有意地放在次要地位,采取印象主义的理解、想象和神韵的表现手法。苏轼论画,有一句名言:“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
1941年1月16日当晚,胡适在日记中记述了这一次难忘的讲演经历。
次日(1月17日),胡适对其在耶鲁大学的讲演仍难以释怀。在当晚的日记中,他特意记下了讲演中引用苏轼诗句的那个“桥段”。
由此可见,胡适是非常赞赏苏轼这一论画诗句的,对此也有着深切的美学体验。于是,在耶鲁大学讲演两年之后,仍念念不忘,又在“中欧联展”的介绍辞中再次使用。不过限于篇幅,胡适对这一诗句的解析,不够充分,只能作为一“桥段”来拈提助兴了。至此,介绍辞、讲演辞与日记中,胡适已与苏轼有过三次悄然相遇了。
值得注意的是,胡适为“中欧联展”所作介绍辞,《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未载,可称“佚文”;这一史事,《胡适日记》中亦失载,研究者应当对此有所重视。
另据查证,在“中欧联展”前后,胡适还曾于当年1月,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现代中国绘画作品展”作介绍辞;还于5月至6月间,为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王济远个人画展”作介绍辞;凡此种种,对研究胡适的艺术观本身,以及其抗战期间利用艺术文化交流从事“国民外交”以推进中美邦交的事迹,都颇有助益,尚需充分发掘与深入探研。
最后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胡适介绍辞末尾所引用的陆象山语录,还可以更为明确地概括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此语仍是出自陆氏。这位将“理学”转向“心学”的宋代儒学大家,向来被后世文士视作中国儒学重大转向的肇始者。毋须多言,胡适介绍辞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与世界大同之间的虽微妙难言却亲切永恒的内在联系,苏轼的诗句与陆氏的“心学”,恰恰就可以表达这一意义重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