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安迪·沃霍尔
2021年7月3日至10月10日,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呈现年度重磅大展“成为安迪·沃霍尔”。作为20世纪最为知名的艺术大师之一,本次展览是安迪·沃霍尔艺术生涯在中国的首次全景式呈现。“成为安迪·沃霍尔”以五个章节展开,汇集了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与UCCA从前者众多藏品中共同精心挑选的近400件代表作品,由沃霍尔美术馆首席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亚兹(José Carlos Diaz)及馆长帕特里克·摩尔(Patrick Moore)共同策划。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与评论报道。
大萧条的开启
从沃霍拉到沃霍尔
192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里,一个名叫安德鲁·沃霍拉的婴儿呱呱坠地。对于这个斯洛伐克移民家庭来说,虽然他们住在郊区,但依然充满着对于美国梦的憧憬。然而,即便孩子出生在炎热的8月份,这个家门之外的世界却仿佛更让人难以呼吸:那一年,共和党人休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竞选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但也就在那一年,危机的种子已经悄然发芽——几个月后,美国大萧条开始了。
我们很难说这场发源于美国、并于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究竟对安德鲁·沃霍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从小沉迷于迪士尼卡通和各种明星的签名照,母亲则一直鼓励他开拓在艺术和流行文化方面的兴趣。当这位东欧裔的年轻人于1945年进入卡内基技术学院(现今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平面与插画设计时,他便多了另一个身份:家族里唯一上了大学的人。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后来,带着个人的野心与全村的希望,安德鲁·沃霍拉从匹兹堡来到纽约为一些杂志做插画,开始在商业插画领域崭露头角。因为一次杂志的印刷错误——在版面上的署名沃霍拉(Warhola)漏印了结尾的字母a,而成为了沃霍尔(Warhol),他便将错就错,将安迪·沃霍尔这个更为简洁易记的名字沿用下来。
而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为《Glamour》杂志撰写了一篇名为《Success is a Job in New York》的文章。
几十年过去了,这位曾经被归入商业插画师的年轻人,在创作无数美国符号的同时早已把自己变为美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广为人知且拥有极高的辨识度。他是画家、雕塑家、插画家、企业家,更是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不断对诸如出版、电影、音乐制作、电视、时尚和戏剧等新兴媒介的艺术表达展开探索。
全景的艺术家
在购物车和朋友圈之外
尽管安迪·沃霍尔可能是世界上最被广为熟知的艺术家之一了,但是人们还是往往关注他成就中非常单薄的一面,比如:60年代的《金宝罐头汤》、《可乐樽》、《杰奎琳·肯尼迪》和《玛丽莲·梦露》的丝网印刷制品。
这位艺术家是否被他早期的成功囚禁了?对于艺评界以及绝大多数观众来说,人们往往大都专注在他1960年代时期的作品。相比之下,安迪·沃霍尔在此前与此后的创作似乎并未获得与艺术家地位相匹配得好评。但这也同时提出了问题:究竟是人们的双眼被明星艺术家那些明星作品的光芒所占据而无暇他顾,还是这些“陌生的作品”确实乏善可陈?在某种程度上,这场发生于北京的中国最大规模安迪·沃霍尔展览或许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提示。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银色金属感的地面和座椅、油彩印刷般鲜艳的墙面、高悬在空中的巨型投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犹如一台时光胶囊,将攒动的人群带回了1960年代安迪·沃霍尔的银色工厂。
曾几何时,安迪·沃霍尔的银色工厂安放了他不求牟利的创作热情,在其中诞生了《睡》、《试镜》系列等等最具代表性的先锋影像创作。无数艺术家、音乐家、电影人和流行明星在位于纽约的银色工厂中夜夜笙歌,沉醉在这个由沃霍尔打造的无拘无束的理想空间中。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而今天,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个新的“银色工厂”里,一切如同命运般的时光再现。本次展览从匹兹堡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馆藏中精选近400件作品,其中包括首次于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之外展出的摄影作品和文献物品,特别聚焦于安迪·沃霍尔身为摄影师和实验电影制作人的艺术实践。“成为安迪·沃霍尔”重新审视了与沃霍尔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与艺术遗产。策展人表示,基于对沃霍尔人生和多元艺术实践最新的学术研究,通过对沃霍尔艺术生涯各阶段具有代表性和并不广为人知的作品的呈现,展览充分展现了沃霍尔多元跨界实践和“复制”创作方式对视觉艺术发展的深刻影响。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粉色、蓝色、绿色、紫色、黄色......展墙就如同安迪·沃霍尔丝网印刷作品的颜色一般鲜艳。在这些高饱和度(当下被粗略地归于网红)颜色的穿插中,展览囊括了艺术家各历史时期创作的系列经典作品,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艺术家到纽约进行的商业跨界尝试;60年代的标志性绘画,以及艺术家对80年代纽约街头文化的适时回应;在探索沃霍尔绘画创作实践之外,展览还呈现了作为沃霍尔绘画创作基础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家汲取早期生活灵感,晚期创作的更具实验性及精神性的抽象系列作品。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展览还带来了艺术家大量的“随手拍”与“草稿”。沃霍尔有保留和收集物品的习惯(或癖好),并将它们贴上“TC”(时空胶囊)的标签。放入时空胶囊的有电影票根、剪报、牛仔靴、假发、牙模、色情片、宝丽来照片,还有与他生活相关的其他物品,所有这些都揭示了他生活真实的一面。同时,在他的镜头下一个光怪陆离的派对世界也向观众缓缓展开——流行明星和艺术家们在他的镜头下展露出纵情狂欢的模样,永远定格在了那衣香鬓影的时刻;另一方面,沃霍尔又乐于记录美国工业生产时代琳琅满目的物质世界。在他的静物摄影中,鸡蛋、人偶、建筑物纷纷成为了“货架”上的商品,化身为时代的标记——而这些人与物,也成为了一种幻想或是神话,继续留存于我们的脑海之中。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波普工厂”体验区,令观众可以即时体验波普艺术。“波普工厂”以沃霍尔兼具工作室和朋友聚会场所双重属性的“银色工厂”为灵感,观众可以在复刻“工厂”的标志性红沙发上,效仿“工厂”工作室的超级明星在红色沙发上拍照打卡。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的“波普工厂”互动体验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当然,安迪·沃霍尔以他所倡导的美国波普艺术收获名声,这种挪用和复制的创作手法也引来相应的争议。就在几个月前,纽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裁定,安迪·沃霍尔制作的Prince肖像并未“合理地使用”其所依据的1981年林恩·戈德史密斯(Lynn Goldsmith)的原始照片。而本次展览中一些标有“作者不详”的作品或许是对此严谨的脚注。
消费主义的美国梦
可口可乐与后可口可乐时代
All the Cokes are the same and all the Coke are good. Liz Taylor knows it, the President knows it, the bum knows it, and you know it.
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而所有的可口可乐都很好喝。丽兹·泰勒知道,总统也知道,流浪汉也知道,而你也知道。
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上台后,与中国试探性接触,7月解除了部分对华贸易的限制,对政治敏感的安迪·沃霍尔在1970年开始以红宝书中的毛泽东头像创作作品。1982年,沃霍尔曾来过一趟中国,并在天安门前合影,艺术家后来拼接重复图像的灵感被一些人认为可能源自这一年的中国旅行经历。这也是他仅有的一次中国行,五年后他因心脏病突发死于纽约家中。
当时,沃霍尔曾在北京百货大楼采购丝绸睡衣,然后去一位画家的家里做客。画家为他画了一幅梅花水墨,沃霍尔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美元符号“$”。
这一笔不仅画在了这幅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理念的绘画作品之上,更画在了中国、美国乃至全球艺术界之上。“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也是一种艺术,赚钱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安迪·沃霍尔熟知这一切,或者说,时代早已借他之口告诉人们:这是一种新的美国梦。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1931年,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首次公开定义美国梦,即每个人的生活应该更好更富有更充实,每一个人不按出身只按能力去获得发展的机会。
1950年代的美国,则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也是一个追求幸福的年代。波音707、彩色电视、呼啦圈、肯德基、摇滚乐、夜总会都是这个年代的产物,这一切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美国人的生活。
当时,一个广播电台录制了一首五声合唱曲,结尾是:“买买买,今天需要什么你就买什么”,每天都要反复播放70次。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一幅名为《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的拼贴画,开启了全新的波普艺术:画面中被艺术家“塞满了”大量的现代化家具、电器和时尚的海报,宣告着一个消费社会的正式来临。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在安迪·沃霍尔看来,商业社会加速了消费品的同质化,也将阶级抹平。而流行文化正是商业社会里最具魔力的东西,无孔不入。“有钱人和你喝一样的可乐、吃一样的热狗、穿一样由国际女装工人联合会生产的衣服、看一样的电视与一样的电影。”
某种程度上,安迪·沃霍尔所强调的“人人都可以喝可乐”亦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美国梦,也同样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他似乎在许诺着:通过消费(而非劳动)人们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享受着与时尚明星同等的待遇)。在这场时代变革的欲望舞台上,安迪·沃霍尔是欲望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见证人。
“在哈洛广场,人潮从全世界四面八方涌进梅西百货公司。虽然他们看起来像是来自全世界,其实他们都是美国人,而尽管有着许多不同的肤色,但他们的血液里、心里、眼里全都有着买买买。”沃霍尔说。既然生活都已经不分阶级,又为什么要把艺术区别对待?于是,丹托所说的“艺术之死”似乎已无足轻重,而人们也在艺术作品里看到越来越多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流行的快速消费品先是被拍成照片,然后通过丝网印刷技术跃上画布。广告、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也愈发紧密,沃霍尔甚至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广告狂人”。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那一时代的美国人把自己抵押给了未来,却显然还过得很享受。消费者消费驱动力也变得愈加复杂,其诱人性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时间来到2021年,安迪·沃霍尔有了新的观众,而且人们正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他的作品。
人们也不再喝可乐了。
虽然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如今都可以喝上可乐,全球化互联网更是抹平了一切的门槛与褶皱,但是一切却早已完全改变了——当下的精英们早已抛弃了可乐这种来源于战争时代的高糖碳酸饮料,他们用更健康和更有机的健康饮品取代了“肥宅快乐水”。而大多数的人们却依然是可乐以及高甜、高满足度的精神可乐的拥趸,金宝汤罐头所具有的“流行、廉价、批量供应、可消费,不高深、不神圣且可以惠及每一个人”的波普文化特质,在几十年后成为描述这个时代奶头乐的另一种说辞——这或许也意味着波普的根本性破灭。
在本次展览的“电影作为客体”章节中,策展人展示了安迪·沃霍尔的先锋电影创作,也是此次展览的重点章节。在近年来关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史研究中,他对美国先锋电影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逐渐被关注。
但事实上,1964年后的第55个年头,沃霍尔那长达485分钟、只有一个镜头的无声电影更加鲜有问津。而当帝国大厦仍旧在纽约昼夜中静默无言时,大洋彼岸的中国,许多人正抱着他们的手机,在数字网络的海洋中任由来自世界各处的视频信息浪花将自己淹没,不舍昼夜,甚至沉迷于此。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十五秒,一个视频只需要十五秒。曾经安迪·沃霍尔那十五分钟下的名人,已经和这两个字一起在时代中显得过于陈旧。安迪·沃霍尔也如同他那些波普作品上的画面一般,被无限地解构、拼接与打碎。
属于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还未结束,属于当下的15秒钟已然开始。
此外,就如两位艺术家气质上的一脉相承,“安迪·沃霍尔”展览延续着“毕加索”展的特征,在大量艺术家草稿外,还邀请了跨界明星参与到展览之中。本次展览邀请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欧阳娜娜担任“2021年度UCCA艺术推广大使”,并为年度大展“成为安迪·沃霍尔”录制部分作品的语音导览。2021年7月3日至10月10日,人们可以在展览中听到欧阳娜娜分享安迪·沃霍尔作品背后的故事。
整个展览的设计与沃霍尔的丝网印刷作品一般具有着扁平化的特征,最具艺术家本人气息的则是展厅外放着如DISCO一般背景音乐的展览酒会——名流、香槟、精致的点心,以及无数拍照的瞬间。安德鲁·沃霍拉已经成为了他想成为的安迪·沃霍尔;这场展览就如艺术家本人一样时髦精致,欢迎着人们趋之若鹜地与之合影、打卡拍照。而对于每一个来到这场展览中的人来说,或许也都可以在沃霍尔的购物车和朋友圈中去重新寻找自己的样子。
关于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本名安德鲁·沃霍拉,1928年8月6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工薪家庭。1945至1949年,就读于卡内基理工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纽约以商业插画家的身份开始其艺术生涯。从20世纪40年代至1987年去世,沃霍尔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和企业家。他是画家、雕塑家、插画家、摄影师,并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不断对诸如出版、电影、音乐制作、电视、时尚和戏剧等新兴媒介的艺术表达展开探索。
展览信息
成为安迪·沃霍尔
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亚兹 帕特里克·摩尔
展览时间:2021.7.3—2021.10.10
展览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部分图文来源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及网络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王家北 歪歪歪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