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堂生瑞烟——明清宣德炉精品展

地址:华艺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

展期:9月10日——9月25日

焚香、清供,自两汉至今都是文房案头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一方面是为安宁心神,营造红袖添香的逸趣;另一方面则是静观烟气的笔直消散,沟通上神,供养祭祀。而为炉事香趣所作之器中,则当以“宣德炉”为魁,自其诞生之初起,便受到文人贵胄的喜爱,甚至形成一种潮流绵延当下。

展览现场

9月10日,由华艺国际主办的“闲堂生瑞烟——明清宣德炉精品展”在北京华艺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华艺国际携手诸多重要宣炉藏家,共同呈现150余件明清宣炉之尚品,铭款多样,书体各异,除了常见的“宣德制”“大明宣德年制”,还有“很园”“勺园”“浠国家藏永轩贞宝”“益贤氏”“松汉珍玩”“枕江堂”“福履堂”“圣俞家藏”“康熙乙己秋庆贺制”“惕菴”等款。

华艺国际高级副总裁王力接受媒体采访

华艺国际铜炉版块顾问郭兆洪接受媒体采访

开幕导览

精工细作质料靡费

明朝与暹罗国在贸易上往来密切。宣德三年(1428),暹罗来贡优质“风磨铜”(黄铜矿石)39000斤,明宣宗如获至宝,为了满足对于焚香赏炉的兴趣,决定用来制造宗庙祭祀的鼎彝和内府日常使用的炉具,于是便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经过纹样、结构的重重筛选后,终于铸造宣德炉共计3000件,由此开创了中国使用纯铜制炉的先河。



展览现场

据《宣德彝器图谱》载,在其制作的用料中,不仅用到了大量进口的高级铜料,更是在炼铜时“取内库损缺不完三代之古器,选其色之翠碧者,椎之成末”,加入到宣德炉的制作中去,高古之铜器甚至都用于其制作,更体现其用料之奢靡。

造型古拙奇光在里

宣德炉的造型,高雅简洁,款式甚多,有史料记载大约为117种,可分鼎炉、彝炉、乳炉、鬲炉、敦炉、杂式炉等几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数种,且多为参仿商周名器、唐宋炉具等前代已有的式样等比例缩小铸造而成。由于明代初期线香已开始流行,因此绝大多数宣德炉没有炉盖。

展览现场

宣炉之所以被众多人所崇慕,与其造型、皮色、内涵等有着莫大的关系,其中皮色可谓是其主因。冒襄在《宣德炉哥注》中说,宣德炉胜在颜色,黯淡的皮色内部散发出奇特的光芒有如女子的肌肤。制造宣炉所用的“风磨铜”属生矿,另加红铜、锌、锡等起到助熔作用,经十二炼再磨光、整容、上蜡。尤其是在冶炼中适度掺入水银,形成一种特殊光泽。因其熔点低于铜,在铸铜过程中挥发而蒙于表面,使其色黯然,奇光在内,望之如一尤物,好像能掐捏一般。宣德炉皮色种类多样,诸如朱砂色、枣红色、猪肝色、茄皮色、甘蔗红、藏经纸色、栗壳色、棠梨色等。除了先天得出的皮色,人们为了获得最完美的皮色,创造出“烧炉”这种后天改变铜炉皮色的做法。清吴融著有《烧炉新语》一书,将自己多年来的操作,实验等记录总结下来,得出急火烧炉法、秋葵结雾法、红藏金结雾法等20多种烧炉方法,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对此深信不疑,并将《烧炉新语》著录于自选集《锦灰堆》之中。

展览现场

宣德炉因其传奇的历史地位,与皇室相关的宗室背景,一直受到关注追捧。这批由皇帝敕命制作的色彩斑斓、宝光四射的香炉,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之中,仅有一小部分被赏赐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以及享有盛名、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的庙宇。由于原料无从解决,此后再也没有生产。但为了满足人们对宣德炉的可望而不可得,当时参与铸炉的官员吴邦佐在宣炉停铸后,就曾私下召集制作宣德炉的工匠,用相同的方法“私”铸,其炉品质甚高。

宣德之后,明代嘉靖、正德、崇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不但大量仿制宣德炉,而且还亲自日常用度,乾隆还将“宣德炉三谱(《宣德彝器谱》《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在民间,对宣德炉的仿制更是数不胜数,吴邦佐、胡文明、石叟等私造铜炉也是精品频出,质量高、火候到,款式和颜色都上乘。到现代,更有陈巧生等能工巧匠,所造宣炉也是不输古人。至此,对于宣德炉这一传奇之器的定义若是太过拘泥显然不合适,或者可以说,宣德炉并不是单指明代宣德皇帝制造的那一批所谓的宣德炉,而是从宣德炉的创造开始,明清两代所有利用黄铜来铸造的这类铜香炉,其中精美而有代表性者亦不在少数,每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也值得细细研究品味。

展览现场

“宣德炉”一词不仅代表着宣德时代皇家御制铜炉本身,更是对于明清时期重工重料、精工细作的铜质香炉的高度赞美。明清铜炉具有深厚的审美趣味和人文底蕴,但这些年来对于这一门类一直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为了更好地推动铜炉版块的学术研究与发展,除了举办本次明清宣德炉精品展,华艺国际还将出版展览相关研究书籍,充分将宣德炉的文化与内涵展现于世人。

展品欣赏

明鬲式三足炉“勺园”篆书刻款口径10cm重994g

明戟耳马槽炉“以一制”篆书刻款口径9.5cm×7.1cm高5.9cm重1165g

明戟耳筒式炉“枕江堂”篆书刻款口径10.8cm重1652g

清康熙蚰龙耳簋式炉“康熙乙己秋庆贺制”楷书刻款口径11.6cm重1804g

明鬲式三足炉“圣俞家藏”篆书刻款口径13.5cm重1710g

明如意耳簋式炉“福履堂”篆书刻款口径12cm重1634g

明冲天耳三足炉“浠国家藏永轩贞宝”篆书刻款口径14cm重1702g

明戟耳筒式炉“很园”隶书刻款口径9.2cm重1201g

明冲天耳三足炉“益贤氏”篆书刻款口径10.5cm重986g

明戟耳簋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刻款口径14.6cm重3642g

清三代蚰龙耳簋式炉“宣德年制”篆书刻款口径21.5cm炉重5270g总重8265g


清早期“万寿无疆”兽耳衔环钵式炉“惕菴”篆书刻款口径11.5cm 重1252g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冯雅颖

校对|李振伟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总编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