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牡丹结缘是从孩提时期就开始了的,入小学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远近闻名的牡丹画高手。他送给父亲的牡丹画是我学画的第一范本,常在课余时间看他作画是我学画的第一课堂。参军十八年后转业到牡丹花城洛阳,汪洋一样的牡丹花,随处可见的牡丹画,具有深厚历史渊源而又气氛浓郁的牡丹文化,熏陶得我如痴如醉,使我不得不把完成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全部投入国画牡丹的学习与创作。
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她集笔趣、墨趣、物趣、理趣为一体而成天趣;她融自然美、伦理美、哲理美、艺术美成一炉为大美。她点中有阴阳,划中有向背。态中含高韵,姿中有灵神。似不似中有哲理,有与无中蕴深意。能以天赋、学养、功力、人品为凭借囊括无限知识于一艺,又能通过艺术创造展示人生境界的无限大自由。国画的高度、深度带来了国画修为的难度。其奥妙、其精、其神往往令习画者毕其生难尽底蕴;其艰难、其高、其深,往往令习画者尽百年难达顶点。但有难度才更有意义,因为大苦痛、大艰难之后才有大胜利,大收获后的大快乐,大喜悦。
国画创作是一种寻觅美、采撷美、酿造美、欣赏美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始终在美的氛围之中享受无限的怡悦,美意延年当不是虚言。同时在功力深厚,人书俱老之时,亦即无法而法的大自由状况下,常常出现不期然而然,无意于佳而佳的高峰体验,带给人们的又是一种高端享受,一种过程之美。
国画牡丹历来为画家所钟情,因为这一艺术中涵盖了人们对牡丹花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是对牡丹文化的偏爱。没有别的任何花卉能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别的任何花卉画能够切实表达我的意志情思。在古今大量的牡丹诗词中,我最喜欢以下两首。其一是:即便烧焦亦不平,根根铁骨自铮铮。洛阳恰得相宜地,留取花中强项名。其二是:色艳神清牡丹花,不畏淫威世人夸。纵使武后权倾国,失宠遭贬亦绽霞。这两首诗的意境,正是我写意牡丹画所追求的主旨。2005年应邀赴京搞牡丹画创作期间,拜访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徐涛、吴旭君两位老人。谈话间,吴旭军老人介绍了她陪同毛主席在庭院散步时毛主席向她讲述牡丹与武则天之间的故事。主席赞扬了牡丹刚正不阿的精神,并希望人们大力发扬。最后还与吴旭君一起严肃认真地向牡丹三鞠躬。听了这个故事,更增强了我画好写意牡丹,更好地表现牡丹的风骨的信念。
在别人看来,我目前已形成“风牡丹”的面貌,但人们并不理解我的所谓“风”的含义。这个“风”并不是牡丹在风中被动的左摇右摆,搔首弄姿;也并非只是表现牡丹的动势美。而是基于骨鲠之气、正大之气之上的蓬勃生机与人生潇洒。概括而言可称为骏骨英风。这个骨在画指笔力,在人指骨气。作画就是要借笔力表现骨气。“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我做人之信条。无仰人鼻息之累;无良心自责之苦;无贪求私利而不得的忧愁;又无极欲享乐而不能的烦恼。挺起腰杆旷达、逍遥、大度、潇洒地做人,是我毕生的追求。
作画就是在忘情忘忧中养气,在忘我忘利中陶情。在谈艺论道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探讨创作中不知老之将至。艺术陶养了我的人生,我也在艺术探索创造中享受艺术、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