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猫》

眼下,京城的艺术品秋拍季已经行程过半,但是各项天价纪录频繁爆出,着实吸引了公众的注意。看来,哪位不露声色的大玩家又花了多少钱买了一张画或是一个瓷瓶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看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样的艺术品能够值得投资呢?——股市波澜起伏,套人无数;楼市政策频出,忽冷忽热。只有艺术品市场,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向上走,暴涨了几十倍,从未回过头。听着像神话,但这是事实。

从刚刚结束的北京荣宝与嘉德两场秋拍来看,艺术品市场观察人士仍然在重复着从去年秋拍就开始的那句话:“拍疯了。”现在的大型拍卖会结束后,大家只是盘点一下有几件拍品“过亿了”,至于一场大拍里到底有几件拍品“过千万”,大家都懒得统计,因为实在太多了。就拿刚刚结束的嘉德秋拍来讲,不单古代的书画作品频创天价,近现代部分更是“水涨船高”,三平方尺的齐白石作品,超过两千万成交的就有好几张。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这些名家的作品,依然是近现代书画部分的领头羊。

超级大师 等待“过亿”

天津作为艺术品收藏重镇,一直以来是出“好东西”的地方,自然在本季秋拍也会有相当多的看点。在即将开始的蓝天2010秋拍中,亮点频现,尤其是两张徐悲鸿的力作,夺人耳目。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徐悲鸿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融贯中西,有着强烈的个人面貌,尤其是水墨“奔马”作品,在中国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徐悲鸿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他对齐白石的知遇之恩以外,他在中国建立的美术教育体系至今仍被沿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桃李满天下”。正因为徐悲鸿的艺术魅力,所以他的作品也一直被各路藏家追捧与深藏,能够见于市场的作品要远远少于张大千与齐白石。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首先,张大千与齐白石都是职业画家,也就是以卖画为生,而且两人都算是高寿,所以在他们的一生中,投入市场中的作品数量是难以估算的,尤其是齐白石,据记载,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每天都要画上几幅画。所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在今天的市场中,还是有着一定数量的。然而,徐悲鸿的作品就不是这种情况了,徐悲鸿58岁即英年早逝,再加上他后来主要的工作是创建中央美院,教学任务很重,占去了他许多的绘画时间,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保存的许多精品力作,后来都由廖静文捐献给了国家,也就是说,徐悲鸿能够流传到市场中的作品,应该是很少的。在近现代书画部分,随着张大千、李可染的精品力作成交“过亿”,业内人士纷纷猜测,下一个“过亿”的,很可能就是徐悲鸿,问题在于,徐悲鸿流传在市场中的精品很少,所以,大家也都在等待着那一张“过亿”的精品出现。

水墨奔马成为时代符号

徐悲鸿的精品在天津的拍场中很少出现,即将亮相于蓝天的这两幅徐悲鸿水墨作品,一幅是《猫》,一幅是《奔马》,都是作于1943年,也都他的经典题材。其实徐悲鸿成名很早,在上世纪40年代,作品就已经很有影响力。据著名鉴定家刘光启先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北京琉璃厂当学徒时,曾经碰见过徐悲鸿前来逛街“淘宝”,当时也是引起众人围观,可见徐悲鸿先生在当时就已经堪称“名士”。从这两幅作品来看,创作于48岁,时值壮年,正是他作品最成熟的时候,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徐悲鸿很喜欢画猫,和许多画家不一样的是,他画的猫很少以小宠物的姿态出现在卧室里,而是多出现于野外,神态间也有“虎气”。这也正是大师的审美取向所在。另一幅《奔马》笔墨潇洒,自有神骏风骨。作为徐悲鸿绘画中的经典符号,他笔下的奔马也被赋予了许多积极的社会意义,早年间,在中国家家户户所使用的铁皮暖瓶与洗脸盆上、挂历中甚至是信封上,都会出现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形象,也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在前不久的北京荣宝秋拍中,同样题材的一幅徐悲鸿的水墨《奔马》,成交价为1680万元,也创下了他的同样题材作品的成交纪录,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继续发展,相信这个纪录一定还会被打破。

玩家的财富与市场的魅力

与这两幅徐悲鸿先生的精品同场现身的,还有一幅齐白石的《秋色秋香》,盆花之下,一只墨兔憨态可掬,颇见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功力。另一幅《菊花蜻蜓》也意趣十足。白石老人的作品向来是市场风向标,自从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齐白石生平之后,不知有没有必然联系,反正他的作品又是一路高奏凯歌,到目前为止,单幅作品已经创出4000多万元高价。此外,张大千、黄宾虹、刘奎龄等名家名作,也值得关注。这两年的市场暴涨,也给许多玩家带来了大笔财富,近年来,就因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买卖了几张画,而轻松赚得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玩家数不胜数,很多人一开始也有关于“泡沫”的担心,但是在充分研究了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后,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艺术品投资领域里面来——这也正是这个市场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