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第三次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处古墓,令人惊喜的是,在墓棺椁里还发现了殉葬狗,并出土了一组仿铜陶礼器等器物。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介绍说,根据殉葬品和仿铜陶礼器等器物可以确定,这处墓是西周时期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墓。综合前两次遗址发掘中发现的6处周代贵族墓和铜器、陶器看,这些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会揭示出什么样的惊
天秘密,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谜团将会慢慢揭开。
3000年贵族墓重见天日
前天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即墨金口镇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现场看到,两名考古人员正在对一个长约4米,宽约两米的探方进行发掘,从外表看这个长方形的探方很像是一处墓地,但因为没有发现东西,所以还不敢肯定这里就是墓穴。
昨天上午,当一名考古人员慢慢下挖时,突然发现有一层白色的灰状物质,不一会儿又发现了狗的骨髂和人骨。经过初步研究,专家怀疑这是一处周代墓,狗骨是一只殉葬狗,人骨就是墓主人,而且骨髂十分高大,墓主人可能是男性。让考古专家惊喜的是,随着慢慢地挖掘,考古工作人员又在墓中发现了一组仿铜陶礼器等器物。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介绍说,这些器物具有典型的西周特色,所以这处墓穴基本确定是西周时期,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墓地,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周代殉葬狗揭示古人文明
昨天下午,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这处周代墓葬基本完整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一座中型的长方形竖穴棺椁墓,在墓坑一侧,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殉葬狗的骨髂,头部、牙齿和身体骨髂都十分完整。而在靠近殉葬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体骨髂,而墓棺因年代久远,已经沉积变成灰。为了尽可能保持原样,考古人员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小心。据林玉海所长介绍说,当时的西周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奴隶主为了表示自己的身份,往往用人来陪葬。在我国中原一带同时期,曾发现过殉人的墓葬,而在青岛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殉人的情况,而是用狗取而代之。林所长说,这说明当时尽管是奴隶社会,但青岛地区古人的思想已经有了文明的开端。这种文明可能与相对比较先进的齐国文化有关,也就是说意味着当时已经开始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进行转化。但许多考古谜团将随着这处西周墓葬的进一步发掘慢慢破解。
墓主人身份成考古谜团
“在前两次的遗址发掘中,已经发现了6处西周贵族墓。”昨天上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两次的发掘工作中,已经有6座周代贵族墓重见天日,从出土的大量陶罐、铜器等仿铜陶礼器看,基本可以确认墓主人的贵族身份。
这座贵族墓是第三次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一处贵族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组仿铜陶礼器物,可以佐证这位墓主人的贵族身份。但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为何葬在这里?等等这些都成了考古的谜团。
林所长介绍,西周时期,即墨金口一带紧靠海边,是齐国的边陲军事要地,也是一个古港口。根据史料记载,金口沿海一带是齐国经济文化比较开放和发达的港口,后来战争不断,很难判断墓的主人。专家推测,也许墓主人是一名武将,也可能是当时地位显赫的贵族。但当时比较先进的齐文化和这位墓主人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需要进一步发掘来考证。
古人曾因自然灾害大迁移
专家昨日解读北阡考古现象:两个文化层断裂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神秘消失可能遇天灾
目前,北阡古遗址的发掘工作在紧张有序地发掘中,但经历了三次发掘,考古专家发现,北阡大汶口文化早期古遗址中,出现了两个文化断层。记者了解到,在遗址中,出土发现的一个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文化层和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文化层,但令专家疑惑的是,在遗址发掘中,并没有出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文化层。而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西周时期,相隔300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的神秘消失是怎么回事?昨天,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对此进行了解读。
解读一:3000多年文化神秘消失
记者从2007年开始,通过对北阡古遗址的三次发掘报道中得知,遗址发掘中主要有两大类发现。专家从出土的大量贝类、骨头和陶片等,还有胶东半岛首次发现的二次合葬墓和迁出墓,可以确定这里是早在61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原始遗址。而通过发现的7处西周时期的贵族墓和铜器、陶器等礼器看来,遗址仅出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两个文化层,而奇怪的是,这两个文化层相隔3000多年,并没有连接起来。那么,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突然消失,让考古工作人员感到十分不解,也引来了许多考古者猜想和推测。
读二:古人曾因食物不够迁移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出现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断层现象?围绕这些考古问题,专家们通过研究出土的大量器物和查找历史资料认为,当时北阡遗址处是沿海一线,地理环境比较适合居住。在6000多年前的原始部落人类开始居住在北阡时,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海产品,甚至不用出海捕捞,就可以在海滩上随手捡来海鲜食用。而在海边的小山林中,生长着许多野果等,原始人类也可以随便采摘野果吃。可以说,那时候,人类不用劳作就可以吃饱肚子。而主要的食物不是农产品,而是野果和海鲜。
“可能随着后来人类的数量增多,食物不够,族人开始向内地迁移。”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告诉记者,6000多年前的老祖宗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人类的数量也明显增多,但周围的海产品和野果不够吃的,许多原始部落群的人类开始慢慢向内地迁移,慢慢地这里的人类完成了一次大族类迁移。
解读三:一场天灾“逼”着人迁移
林玉海所长介绍说,两个文化断层正是这次遗址发掘工作的重点和亮点。多名考古专家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又通过对发掘出土的7座西周贵族墓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金口北阡在周代时期,曾是齐国战胜纪国的古战场。而北阡当时正处于一个海防前沿,曾驻扎着兵马军队,可以说早在周代就有了海防哨所,就像后来明代青岛沿海一带出现的九卫十八所等军事设施一样。但发现的众多周代贵族墓和战争有没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考究。
在挖掘中,专家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后,就直接出现了西周文化层,两个文化层的突然消失,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神秘?林玉海所长告诉记者,当时北阡紧靠海滩,虽然环境好,但也会经常出现自然灾害。大汶口两个文化层的突然消失,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部落部遇到了一场很大的自然灾害,在这场天灾的相逼下,这里居住的原始人类开始 “举族”向内地迁移。这也正好与先前在城阳、胶州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相吻合。林玉海所长介绍说,目前还不能完整地说出大汶口文化两个断层突然消失的真正原因,但随着考古的层层发掘,这些谜团将被慢慢破解,还历史一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