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震霖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中国手指书画作品邀请展》近日在深圳龙华图书馆落下帷幕,全国十多个省市20余位手指书画艺术家作品参展。在众多作品中,由深圳知名画家王和平创作的手指画《三牛图》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
在展览入口处,5.88米长的《三牛图》活灵活现,四蹄生风,将牛这种灵性之物赋予鲜明的色彩和主题。“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王和平说,《三牛图》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此,“三牛”是砥砺奋进、创造历史的特区精神的体现,是披荆斩棘、创造未来的生动标识。
不同笔法呈现“三牛”形象
《三牛图》创作于2021年牛年春节之后,前后历时70余天,其中构思花了50多天,动手作画花了半个月时间。在王和平看来,中国手指画创作讲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这样才能如有神助,意蕴流淌生成。
《三牛图》中画的三只牛分别代表着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开拓进取的“拓荒牛”以及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老黄牛”,王和平运用不同的画法来呈现这三只牛。
“孺子牛”采用的是具象画法,细密的点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只弯着腰、弓着背的牛,象征着诚恳谦逊、甘于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形象;“拓荒牛”采用意象画法,指法遒劲锋利、力透纸背,具有犹如木刻版画一般犀利峭拔的雕刻之感,尤其是“拓荒牛”的前腿,不同于一般的牛勾回的姿态,而是向前伸出,如同拓荒者一样大步迈进,这种粗犷、刚毅、强劲的力量感,才能冲破艰险,开拓一片新天地;“老黄牛”则采用了疏阔淡雅的抽象画法,黄牛身形用黄色一点点渲染而成,轮廓则采用墨色勾勒,使得老黄牛的线条错落有致,粗细对比鲜明,勾画了一只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老黄牛”形象。
“指头”功夫,墨中有骨,形中有韵
王和平说,中国手指画创作最重要的是表现“指头”功夫,他绘画中有“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让生命的肌理在指墨互动之间栩栩如生。
墨中有骨,形中有韵,既有民族特色,亦有自我个性。王和平坚持指画必须要用生宣纸来画,因为生宣纸吸水性和渗透性都很强,用来画水墨画表现力比熟宣好。但也因为如此,生宣纸手指画对于创作者技巧的要求也更高了,手和手指的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弄破纸张。
另外,手指和毛笔不同,指头的属性不吸墨,若在宣纸上作画时稍有不慎或毫无用笔之法,在纸上留下的便仅是点点繁星而已,往往同所想表达的绘画作品天冠地履,所以王和平采用一种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色彩和线条。他将水点在宣纸上,然后用蘸上墨的手一点点绘制,细致的纹路犹如生命的肌理,在指墨互动之间栩栩如生。这些成熟的手法,在《三牛图》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牛图》中对于生命力和灵气的呈现通过牛的眼睛来充分表达。中国有“画龙点睛”之说,这个“睛”并非只是眼睛,更深层次的是“精气神”和“灵动感”,王和平通过对牛的眼神的刻画来实现这种底蕴。无论是欣赏者从哪个角度看,这三只牛始终注视着欣赏者。
承袭前人衣钵,传承非遗文化
“手”绘丹青,“指”点翰墨,如刀锋,似利刃,像流水,若苍云,伸张收敛之间,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这便是在中国存续上千年历史的手指画艺术。最早的手指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清代方士薰《山静居画论》记载,指画作品萌芽于唐代张璪的手摸绢素,后至明清吴伟、汪海云、高其佩等人,淋漓恣意,蔚为大观,近代的潘天寿、虞一风、梁崎、钱松嵒等都是指画大家。
指画大家潘天寿认为:“毛笔画,笔到易,意到难。手指画,意到易,指到难,故手指画,需注意于意到指不到之间。”相较于传统的毛笔作画,手指画能够彰显的意趣是毛笔作画难以达到的。
作为深圳市中国手指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和平在创作之余,进行着手指书画的研究、推广、传承工作。他认为,手指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模仿性,不仅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似断非断、或明或暗、似直非直、或粗或细的指墨肌理也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出来的游荡于主客体之间的艺术意境也是独具特色的。
王和平告诉记者,手指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近代时候,由于战乱和朝代更迭的原因,手指画犹如一叶扁舟,飘摇不堪。好在有潘天寿、虞一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对手指画进行了创新式传承,使得手指画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如今,王和平承袭前人衣钵,努力传承推广中国手指书画。2013年,王和平在深圳成立深圳市中龢手指书画研究院。2021年2月,在王和平的推动下,中国文联批准成立“中国民协中国手指书画专业委员会”,同时任命他为该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对中国手指书画的发展进行研究,解决当前手指画存在的难点;编写《中国手指画发展简史》,追本溯源,对中国手指画进行知识考古;积极参加各类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当代人认识、了解中国手指画的历史、现状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