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艺术形态。视觉中国供图

■深圳特区报记者尹春芳

美术馆如同心灵港湾停靠的艺术方舟,让人回归真善美。如今,线上展厅、虚拟美术馆“破圈走红”,迎来新机遇和挑战。那么面向未来的美术馆到底将走向何方?如何发挥美术馆的力量,让其美育功能更加完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业内相关人士,他们纷纷认为,数字美术馆已经成为各大美术馆布局方向,今后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将更加凸显。

1

数字美术馆并非简单复制平移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元宇宙”,“互联网+艺术”抵达人心。近年来,线上成为博物馆、美术馆与观众维持联系的首选途径。多数美术馆都在官方平台增加线上互动活动,通过社交媒体推出的丰富多样的展览、公共教育服务让艺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

美术馆的数字化进程与科技平台的关系同气连枝。新冠疫情加速了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业内人士指出,博物馆和美术馆已经迎来数字时代,数字化已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的战略布局方向。

数字美术馆虽然已谈论多年,但怎样构建仍是个问题。记者观察到,绝大多数博物馆和美术馆仍然处于将线下内容平行转移至线上的基础水平。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美术馆的数字化目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主要通过360度全景展览的方式,把物理空间的展览搬到线上。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事数字化工作的人员以及物力、财力的投入,目前线上途径和模式仍然有限。

摸着石头过河,国内一些美术馆在探索中有所成果。比如,今日美术馆推出“今日未来馆”,一座放在云端的美术馆,其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将传统艺术展的数字化向前推进。其最大特点是专为数字美术馆量身定做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们需要由艺术家重新创作,而非对实体作品的线上保存,可以真正脱离美术馆实体。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曾在今日美术馆担任馆长多年,他谈到这些实践时表示,最开始,我们不断追问三个基本问题——未来的美术馆什么样?未来的美术馆需要承载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未来的美术馆和年轻观众需要有怎样新的互动关系?当这个美术馆给艺术家提供新的可能性时,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完全被激发了。

正是基于对国内美术馆前沿动态的把握,关山月美术馆知名公益文化品牌“四方沙龙”将年度主题定为“美术馆与数字时代”,邀请业内资深专业人士与市民分享数字时代美术馆的发展进程。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艺术正在以综合很多前沿学科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瑰丽的独特形态。对于将各种艺术门类进行整合展示研究的美术馆,尤其是置身于创新之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也不断探索以数字时代全新的视野、观念与方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元宇宙”里可以建美术馆吗?现实的美术馆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物理空间的美术馆仍有存在的必要,它的建筑、作品与展陈、公共教育的空间等都无法替代。“元宇宙”的美术馆则侧重虚拟空间的开发,作品不是简单的复制到云端,而是针对虚拟空间创造出新的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与过去不同,数字时代,涌现出一批对技术、数字、未来科技感兴趣的新的艺术语言。“数字化时代,美术馆的展示方式、观看方式一定会有新变化。可能会拓展出一种新方式,这也是这一时期美术馆进行讨论与研究的主题。”

真正好的展览需要好的艺术家,这是高鹏在艺术实践中得到的认知。他认为,美术馆数字化过程中需要真正懂得数字表达的新一代艺术家,其中教育是最根本的。“未来艺术的表达,不是简单用笔和纸进行描绘的过程,编程的思维从学生们刚开始学习艺术时就要建立。”

2

美术馆打造开放的美育大学

一家美术馆,不仅仅是展览,更是艺术知识的生产和普及场所。纵观深圳的美术馆,其功能日趋多元。记者看到,不拘泥于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的展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也来到美术馆。在美术馆,听讲座、喝咖啡、来一场绘画课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美术馆教育是开放的美育。记者观察到,与几年前刚刚出现在大众视野时相比,美术馆从单纯的记录转向创作,借助新媒体契机进一步扩大传播艺术的广度、力度和维度。云课堂、云直播、云沙龙等等让美育的分享变得可听可视可感。美术馆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新媒体参与展览的叙事和传播后,带来一些新变化。比如,突破单调的审美传递,重视作品内涵解读,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的思考。”

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美术馆该如何更好地行使其展示职责?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认为,转向线上给美术馆带来新的可能性。“线上提供新思路,可能拓宽一个新的展示空间和感知的空间。美术馆可以从自身制度的建设、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在高度、细致度、深度的学术等方面做一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