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辰生(左)与单霁翔(右)合影 周高亮 摄
著名文物专家、原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顾问、国家文物局离休干部谢辰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樊锦诗、单霁翔等文博界专家学者这两天纷纷撰文怀念。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樊锦诗回忆,谢老长期关心敦煌石窟的保护管理工作,他与我的前辈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都有深交。“由于工作关系我早闻谢老的大名,在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结识了谢老,谢老对敦煌石窟保护的关心和支持,我感同身受。”她举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事业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当中,是谢老建议特别指出了“像敦煌壁画这类易于损坏的稀世珍宝,不能作为一般性的旅游开放点,必须严格控制参观人数,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樊锦诗坦言,这份文件使我深受教育,每当遇到文物保护管理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份文件,想起谢老的良苦用心。2014年,当谢老从网上得知敦煌莫高窟可能遭遇旅游投资公司开发的消息时,当即亲自打电话给我,了解询问详细情况,还叮嘱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谢老对我的教诲和对敦煌石窟的关心,给了我精神上莫大的支持。
樊锦诗还说,最让人由衷敬佩的是谢老对文物怀有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品格。谢老带病工作几十年,以坚强的意志战胜病魔,不管风吹浪打,不顾冷嘲热讽,始终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文物卫士,始终坚守在文物保护第一线,勇敢地捍卫着祖国文物的安全。在每一次文物面临被破坏、遭流失,而有关部门和个人无能为力的紧要关头,他总是不计个人得失,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反映真实情况,力陈利弊得失,帮助国家作出正确的决策。正是他的据理力争,捍卫了北京大批四合院、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南京老城南、天津五大道小洋楼、常州近园、虎门靖远炮台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古迹的安全,也使许多青铜器、瓷器等珍贵文物免遭走私、外流的命运。他七十年如一日,老而弥坚,为国家文物事业忘我奉献的事迹与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眼中,谢老是令人敬佩的专家和学者,是文化遗产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师长。70多年来谢老始终高举文物保护大旗,执着笃行,兢兢业业,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谢老的离开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大损失。他说,70多年来,谢老始终如一,视文物保护如生命。步入耄耋之年,尽管重症在身,健康每况愈下,他依然为文物保护疾呼呐喊。近10年来,因为健康原因他很少赴各地出差,但仍然对各地文物保护状况了如指掌,“我每次探望老人时,他都不停地述说、呼吁和嘱托。每年中国文物学会的同仁们都会聚在一起,为谢老过生日,聆听他的指导和期望。几年来他的身体时好时差,一直让人揪着心,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给谢老过上百岁生日,因为他是中国文物界的骄傲,谢老不老。”
他认为,今天纪念谢老最重要的方式,是重温的谢老系列学术著作,深刻理解谢老的学术思想和生命追求。单霁翔推荐的两部著作是《谢辰生文博文集》和《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
《谢辰生文博文集》一书,汇集着他对文物事业发展的理论贡献和智慧结晶。这部书中《关于文物保护与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一文,以广阔的视野,平实的论述,系统阐述了中外文物保护和研究发展的历史,第一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了“文物”的定义。时至今日,其中许多观点论述依然价值不衰,堪称经典;《新中国文物保护五十年》一文,凝集谢老数十年文物工作的经验与研究成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的矛盾》《关于认识文物价值的一点看法》《认真贯彻〈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系列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开论述,既有对文物保护共性问题的深入探讨,亦有对文物保护、文物修缮等个性问题的积极思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实际相统一,平实中尽现真知灼见。
《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既有对文物保护宏观政策的建言,也有对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古迹保护的献策;有对时弊逆行的针砭批评,也有对科学决策的褒扬鼓励。一篇篇犀利文章,一句句肺腑之言,字里行间处处浸透着谢老对文物工作的炽热情感,对文物保护的远见卓识。
据悉,遵照谢辰生的生前遗愿和家属意见,丧事一切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