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山村跃进图》(31cm×1529cm,1958年

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31cm×1529cm,1958年,关山月美术馆藏)具有传统的春夏秋冬四序图的结构特点,但又不同于那种惯常的四序图的结构。从空间上看,从山区开始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山村,而是有着从山区到平原的空间延伸,是一个山区与平原农村的结合,甚至有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梦想。这也说明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既有地理上的具体指向,但又没有局限在具体的地点之上,而是以综合的方式表现出了一个大的地理概念。整个画面实际上是分3个段落,即劈山引水、幸福山村、丰产丰收。这之中从冬天开始到秋天结束,可是,末段好像又打破了时空关系,不仅离开了山区到了江边,画面中呈现的却是春意盎然。这就是关山月在新中国创作中所用的集合多方面内容和多种内在关系的方法,反映出在主题表现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山村跃进图》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不同一般,如同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宏大、开阔,若史诗的气概,这正是新中国所要求的艺术表现。

《山村跃进图》表现了一个中国普通山村的生产建设、丰产丰收的场景,开山放炮、劈山引水、填谷造田、六畜兴旺、制造农具、干部下乡、公路开发、五谷丰登、诗画满墙、丰收在望、机械收割、消灭四害、建设家园、城乡结合、市场繁荣、水乡船运,这一个个的时代主题被关山月串联在一个画面之中。而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在这些相关主题的表现上也有别样,所不同的是,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像一个时代中的百科全书,浓缩了当时农村题材美术创作中的诸多内容,而所反映出来的那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特色,以及关山月在这个时期创作中的特点,通过这张画都可以得到完整的呈现。






1954年,关山月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在1955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之后,大获好评,为传统山水画在新中国的推陈出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关山月在新中国的艺术发展基于写生而获得了许多过去所没有的题材内容,同时,在新题材的范围内改良了笔墨表现的方式,因此,面貌一新。1957年,关山月在随武汉高教系统参观团赴鄂北的访问中,看到了山区的水利建设以及农村中诸多新风貌,按捺不住去表现它的心情,不由自主的开始了资料的收集。他用传统的四序图的方式,以横卷的形式表现了鄂北山区农村在新中国的新的面貌。该画的第一部分和关山月同年所作的《山乡冬忙图》(纸本设色,1958年,31.5×409.5cm,家属藏)横卷非常相似,那么,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山乡冬忙图》在前,完成之后发现仅仅是冬忙的表现可能不够,因为不能反映新农村中更为多样的内容。如果《山乡冬忙图》在后,那有可能是因为《山村跃进图》的内容过于繁杂而不够集中,因此,将其中的起手部分独立成章,并在当年完成之后就加了题跋。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此能够解释《山村跃进图》完成之后为什么长时间没有题跋、而迟至1980年才补记的疑问。

关山月 山乡冬忙图

关山月 山乡冬忙图(局部)

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的李家湾在1949年之前只有一亩多水田。1951年,李家湾组织了互助组,陆续把十五亩旱地改成了水田,又有了每亩收获701斤稻谷的产量,解决了当地农民吃米饭的问题。1954年,互助组发展成为农业社。李家湾有位李大贵[1],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先进人物,他带领群众兴修水利、引水山上、扩大耕地,从而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其中把李家湾附近的柏河水引到了李家湾,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而“河水走上山岗,荒山换成绿装”。1958年2月4日,新华社武汉分社专题发表了《李大贵引水上山记》的报道。这正是关山月创作《山村跃进图》第一部分的内容依据。而他在参观中所获得的各方面资料,包括在现场通过画速写而得到的各种形象素材,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成了他的《山乡冬忙图》的全部。

《山村跃进图》的“劈山引水”部分可拆解为3组。第一组是全画的起手部分。该画的起手不同于其他,可谓是先声夺人。以开山放炮拉开了山乡冬忙的序曲,同时还将山村跃进的时代画卷展陈在观者的面前。近景的山坡树下,是3位正在勘探的工人;山坡上是举着红旗在指挥的工作人员。显然,这里除了画面中所表现的爆炸的声响,是一片寂静的深山。越过一个山坡,其背面就是一个非常繁忙的工地。这是该图卷中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工地上,既有临时搭建的帐篷,又有安营扎寨的民房。高高的旗杆与红旗,表明这里应该是工程的指挥部。其右侧山坡上是一组正在凿石头的民工。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连成一片的搬运的民工,形成了整个山凹中的繁忙景象。民工们或用驴车,或两人抬筐,运送从山坡上挖下来的石头,构成了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劳动场景,表现了山区在劈山引水的壮举上还是那种原始的劳作方式,更让人们感觉到这一壮举的不易。中景有两辆汽车,民工正在往车上搬运从山上砍伐下来的木材,而另一辆汽车上正在往下搬运送到这里的物资,表现出了山区与外界的关系。帐篷的一角还有带有药箱的医务人员在其中。往前是运输队伍正通过一个弧形的道路,而这一弧形的道路通向山沟的终点,其接近终点的地方有一跨路的横幅。远处是雪山皑皑。这是一条较大的透视线,把人们的视线引入到深山之中。关山月在这里的构思不仅是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场景,更重要的是通过此而把原本横卷不便表现的空间深度表现出来,使构图有了变化,并且再现了山区复杂的地形。因为构图在这里出现了变化,加上这里的劳动人群密集,就形成了区间的一个重点。这里以运输为主的劳动景象,通过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劳动人群形成了画面中的动感。而这里的运输人群并存有多种方式,多数是满载的走向远方;也有往回的空板车,以及扛着空筐回走的民工。其中有很多抬筐的民工手中拿一根棍杵在地上,用来分解压在肩上的重量,表现出了地方特点。在这一部分中,构图再次出现变化,在繁忙的运输线的左侧是流水不断的山涧,水上有3座临时搭建的小桥,这个桥上正有民工推车或者抬着筐走过。山涧的左侧的山坡下是挖山的民工劳动的场景。这一条分割两岸的山涧,在这里只是在画的结构上为了连接往下,或者是为了构图上转承启合的需要,表现出了关山月在构图上把握节奏感的高超能力。

“劈山引水”中的第二组,以一个突出的小山丘连接着第一组。这个山丘有点像古代愚公家门前阻碍出入的两座大山,在这里它是引水上山的障碍。因此,围绕着它的挖山带来了画面上的又一个高潮。山头上红旗招展,民工依然是在劳动。山头上有缆绳将山上的石头运到有车的工地,从而巧妙处理了这两组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就横卷的构图而言,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接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巧妙地处理,那么,就会影响到艺术效果。中国古代绘画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巧妙的结合方法。这里的山头的右上方的顶端有一股清泉流出,表示要把这里的水引到了山下的水渠中。这个山坡的左侧是不同层面的劳动作业面,已经形成了一条路,而这条路的开凿正好成为运送石头的道路。民工正在沿着这条路运石头下山。在这个山坡左侧的下方,是面积不大的流水,与右上山涧的飞流急下有着内在的联系,表现出了古代画论中的“水有出处”的要旨。在这一水口边的坡上,太阳伞下的测量人员,以及指挥爆破的人员正在指挥远处山上的爆破。这里又和该画起手的爆破形成了关联。而在远处高低不等的山头上,依稀可见很多挖山的民工,他们一直延续到近景中的一组挖山群体,他们或举起锤子,或扶着铁钎,或用铁棍撬,所有的这些都让人们看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而这些当代愚公正表现出了时代中的跃进的态势。这里的作业面已经挖出了一条路,而这条路通向远方可能会形成一条山间的公路,也有可能是一条新的水渠。这里的左侧的山坡上有“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标语,而在《山乡冬忙》中,这里的标语是“要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这一点形成了与下一组的交接。

第三组是一片开阔的土地,这里挖出了一个面积很大的深坑,感觉好像是在挖一个水库。这里劳动的民工比较密集,有驴车,牛车,抬筐的民工,交织在一起,还有一些运土的简单的设备,如此等等,像劳动交响曲回荡在山村。这是一个已经离开了深山的山区而到了相对平阔的地方。而这里依然是在山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远处山上的梯田,表明了荒山改成良田的这样一种未来的远景。这里的坝上还有一组打夯的人群,实际上暗示这里是新筑的坝。这个围坝的最左侧有一条新修的水渠,正在放水。水已经缓缓地流淌到水渠之中,水渠左边的堤坝上有一群孩子正在跟着水流的方向前行,其欢呼的情景告示人们此前的所有民工的努力正获得预想的结果,这就是引水上山的成功。通向左侧村庄的是一座刚刚架起的小桥,桥下的流水非常湍急,使这两股自然的水和引来的水形成了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高差,这就是在自然的河流与人工建造的水渠之间的对比。到这里就结束了全卷的第一部分。

进入到第二部分“幸福山村”。起手处通过一个高高的简易小桥连接着第一部分的结尾。山村中的留守妈妈听说水渠通水,正带着孩子准备过小桥到对面的坝上去看新引来的渠水。这里的山村是一派吉祥的景象,每家每户贴有春联,显示出这个冬忙在正月,是春节之后,大家没有在家里享受冬闲,而是为了跃进去了工地。一个不大的小村以重叠的群山为背景,远山云雾缭绕,依然呈现的是山区风光。村子的左侧是一个大的池塘,池塘中有盛开的荷花,还有鸭群。如果从“四序图”的角度来看,这里很快就越过了春天,也省去了极为重要的春耕春种。河边有洗衣服的村妇,还有担水的人。河边有一个“幸福坝”牌子,表明了这里的具体地点以及人们对于幸福的憧憬。这是一个有着良好生态的村落。近处一户人家的山墙外是一组工匠正在编织竹筐,他们的劳动成果正和劈山引水工地上民工抬的筐相呼应,表现出山村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这里也反映了关山月在构图以及人物关系的处理上,能够把不同时间和地点中的人物活动联系到一起,增加了画面中许多可以赏析的内容,在叙事性方面表现了这一横卷在艺术上的特点。





这个小村远离了深山,表现出了不同于此前的地域上的特色。而以池塘为中心的格局,则是传统山水画擅长表现的对象,因此,关山月得心应手,其率意的笔墨表现成为该卷中笔墨最佳的部分。沿着池塘边往左是一个上坡,形成了一个以积肥为中心的主题。俗话说“肥是农家宝”,因此,传统农业中的积肥关系到丰产,积肥也就成了农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年级同学集体创作的连环画《汪老汉看积肥》,就是表现的在这一时期关于农村积肥的故事。所以,这一组安排在整个画面中的重要性是关系到丰产丰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村头肥堆的周围是积肥的农民,他们或是驾着牛车或者是推着独轮车。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是这个地区中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从上到下以一条小水渠把村子分成两半,而这条不大却流经整个村子的水渠,是生活用水,而择水为居的这样一种自然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国农村中的村落特点。所以,这里是劳动的人群与生活的人群交汇在一起的地方。有的在水边洗衣服,有的抱着自己的孩子,还有正在上学路上的孩子等等。村中每家每户的墙上都有标语和壁画,反映了1958年前后壁画在城乡广泛出现的特殊的时代背景。水渠左侧是拾级而上的高地,大树下是几位木匠正在制作劳动的工具,其中有正在制作的独轮车或者是双轮车的轮子,正是人们此前看到的与劈山引水劳动运输关联的内容。这些木匠不管是在抬木头,还是在锯木头,各种劳作都表明了他们为了整个山区的劈山引水的贡献。这里右后方民居的山墙上有标语“河水走上山岗,荒山披上绿装”。高地的左侧是往下的斜坡,大树下是饲养家畜的农舍,外面有驴以及猪和鸡鸭。在村的一侧的广场上,一辆从城里来的卡车正在把一批干部和技术人员送到村里,家家户户来迎接住到自己家的干部。卡车的一侧有“向山区进军”的红色标语,车上的人员正在往车下搬行李。敲锣打鼓打着横幅的山区农民欢迎城里下乡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表明了“干部下乡”“工业支援农业”这样一个特殊时代中的景观,形成了画卷中的一个亮点。村头的山沟里有一组水车正在转动,同样表明了水与村庄的关系问题。左侧的盘山公路上有卡车和客车正在行驶,让人们想到了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中的场景,无疑,这是这个时代中的标志。山区通公路也是时代中的成就所在。越过了盘山公路,又来到了一个山岗,上面的羊群以及放羊的孩子构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山区景象。在这个山岗的左侧,有一座桥通向了上方的水库,桥的下面依然是潺潺流水。过了这一段又到了另外一个村子的晒场。这里利用山区的自然景观连接着第二和第三步部分,进入到该画的“丰产丰收”部分。

“丰产丰收”是该画的重心,表现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是此前所有劳动和努力的结果。大小不等的高高的粮堆以及晒场上的堆积等,加上劳动的村民,为整个山村的跃进添加了重要的内容。这里的墙上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标语,而周围很多建筑上也有壁画和标语。其中一处还有正在贴标语和围观的人群。另有一座四层楼高的建筑的一侧有一画家正在梯子的上画“亩产千斤”的壁画,他们可能来自于美术学院,也有可能是当地的农民,但不管如何,都表明了这个时代中遍及全国城乡的壁画运动在山村的反映。这些建筑的前面、连接着稻堆的是晒场上的脱粒。这一建筑的左下方,村里人家正在盖房子,表现出了丰产丰收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而上方是河汊纵横,远山淹没在云雾之中。

近景中的内河里有船运和放鸭的人和鸭群。路上车来车往,往右行走、走向村里晒场的马拉的车上面都是刚从田里收割的稻子。沿着这条线继续往前行有一座石拱桥,桥上有马车拉着刚收割的稻子,桥下的河里有满载稻子的船,表现出收获在陆路和水路中展开。桥的上方是一片金黄色的稻田,让人联想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句,但人们并没有看到“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场景,而是有一辆大型的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稻子,其中右侧是已经收购完成的稻田,有一小型的拖拉机在耕地。过了石拱桥依然是一片丰收的稻田。稻田的一侧前面,也就是画的近景中有一群来参观的人群,其左前方停了一辆吉普车,表明城里来的专家到这里来研究亩产千斤的经验。沿着这条路,望画的透视焦点方向延伸,远处有一个搭建的彩门,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正有满载收获的汽车源源不断的通过这里,走向前面的村庄。

过了这一片在全画中最为开阔的希望的田野,进入到下一个区域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田地中有着像桃花一样盛开的景象。这里在时序上好像又回到了春天,这正是关山月构思中所表现的希望,也是他像借用大型联合收割机那样,在空间中借用了时间。远处是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工业化建设的景象。沿着水边的公路上有客车通过;而骑着自行车的邮递员正飞驰在乡间的公路上,依然表现出了特殊时代中的一种城乡关系。整幅画的结尾是内河与长江的连接处,以近景中繁忙的码头与江对面远处的工厂和城镇共同构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跃进的时代。这个码头所表现出的集镇的特点,码头与航运,航运与交易,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集中到这里,一派繁荣中的忙碌。这些建筑和码头上堆放的物资,运输的马车,工人的搬运,是一种非常繁杂的画面构成。码头上突出的最高处的岩石上有一个亭子,表明了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就是长江沿岸比较普遍的“望江亭”之类。而远处的一桥飞架南北,沟通了两岸的工厂。全画的收尾是非常宽阔的江边景象,长江中的航运,百舸争流。江水东流奔向大海。

关山月以杰出的艺术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建构了《山村跃进图》这样一个具有复杂内在结构的时代景观,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中的社会生活以及人民的精神状态,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农业题材的代表作。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

临时闭馆通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3月16日(星期三)起,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临时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陈履生博物馆群

2022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