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走得越远越需要回望,博物馆是我们驻足回望的落脚点,是我们寻找文化之根的精神家园。

先有河南郑州市三年要建100座博物馆的消息引来多方热烈讨论,后是浙江省武义县要在2019年建成100座特色博物馆(展示馆)的新闻再次引发关注。

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巨大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已经不限于仅仅陈列出土文物和文化遗产,它还可以是差异于其它城市面貌诸如民俗风情、地方沿革、产业特色的展示之所,所以,撇去种种疑虑,必须为大力建设博物馆的行为称赞。

最重要、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保留文化之根,彰显城市特质。无疑,博物馆是保留、展现一座城市历史文脉最集中的地方,是一个教育人们认识历史的最好场所。如今,人们行走在不同的城市,看到的是一样的风景:一样的高楼林立,一样的车水马龙,一样的生活场景。以致于人们常常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地方文化的泱泱大国,千城一面正暴露了我们在地域文化保护继承方面的乏力,因此我们急需重新挖掘展示城市内涵,也急需展示地域文化的场所,博物馆建设正是挽救地域文化的一剂良方,大力兴建博物馆等文化展示场馆,为一座城市保留一方历史的天空,显得尤为迫切。

经济与文化是构成社会生活的重要两极,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前进的两条腿。物质上逐渐富裕的时候,精神上必然产生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文化既有地域之分,又有先进落后之别,一座城市灯红酒绿的娱乐消费场所大行其道,展示独特面貌、内涵和文脉的博物馆等文化场所销声匿迹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要求通过系列国民教育途径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以,从社会治理角度看,亟需在文化上重视、挖掘、展示地方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认同、回望历史的心理需求,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最重要的举措。守住文化血脉,塑造文化品格,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建设无疑是一种影响深远之举。

从经济上看,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并不会短期显现效益,但从长远看定将发挥积极作用,世界上因一座博物馆而让一座城市闻名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因为一座博物馆或其他文化场馆让人心向往之,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这几年博物馆经济悄然而生,据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透露出的信息显示,2018年全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超过11亿,可见博物馆经济不容小觑,大力实施博物馆建设正是厚积薄发之举。

博物馆被称为城市的“灵魂会客厅”,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历史见证,应该说博物馆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全社会需要举双手欢迎。虽然在2018年我国的各级各类博物馆达到了5000多座(光明网),但平均近30万人一座的拥有量还远远不够,博物馆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一二线城市。博物馆还没能成为文化教育和文化休闲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参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接受文化历史现场教育的强烈愿望,与多数城市无法满足需求的矛盾普遍地存在。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不仅场馆的数量少之又少,在建馆的普遍共识上提升空间较大,投入也存在欠缺,可以说是当前我国博物馆建设最大的软肋。这决定了非中心城市尤其是地县级市结合地域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建设,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宏观地看,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为中心,以各级各类中小型博物馆为辐射,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一个地方的风貌,实现公共文化全面、深入供给,应该成为博物馆网布局的基本路线。

所以郑州、武义两地的博物馆建设规划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给人们诸多启发。特别是武义作为一个经济上并非绝对突出的县,对于博物馆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和作为可谓是一个壮举。据悉,武义县的博物馆建设在主题上除了传统的文化遗产类馆舍,还出现了自然馆、科普馆、行业馆,涵盖各类专题展馆。投资上也以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主体为主,地域上也不限于行政中心,而是扎根于社区、乡村,甚至是工业区。这拓展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建设的认知,也打消了人们关于会不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纳税人金钱的疑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当然,数量上并不一定要一百家,几十家也未尝不可,更重要的是不能为了数量而数量,而应该与质量齐抓,因地制宜,走博物馆特色发展之路(比如结合当前火热进行的特色小镇建设),博物馆事业才能大有可为。在政府的引导和统筹角色不缺位的基础上打破政府包办,探索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建馆思路,是避免博物馆空心化,实现建设与管理良性运行,让博物馆持久性地发挥积极社会效益的最好选择。

我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走得越远越需要回望,博物馆是我们驻足回望的落脚点,是我们寻找文化之根的精神家园,所以博物馆对我们其实很重要,还是多一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