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画,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可是每一次见到白族画家何佩珍的绘画作品,我总是被深深地吸引,惊叹于画作的精妙构思,惊叹于画面的优雅深邃……脑中总会跳出苏轼的一句诗:“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近日,有幸与何老一席畅谈,更对其近60年来对绘画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求索的精神肃然起敬。

“我父亲是个小学老师,擅长书法,我从小也喜欢笔墨,但却喜欢绘画。”何佩珍出生于1951年,今年已经68岁了,据他介绍,从七八岁起就非常喜欢绘画,小时候的绘画启蒙大多为临摹,看见什么好看的作品图案就在心里自己琢磨,然后再临摹下来,这就是儿时最大的快乐。有时,去郊外放牧,看见大自然的美景,他就以地为纸,以棍为笔,在地上作画为乐。在地上练字作画似乎是历史书上见到的典故,现在却有这般鲜活的例子,从中可见他对绘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

1968年,何佩珍初中毕业回乡,第二年在村里当起了民办教师,此后近十年,他都毫不懈怠,挥笔不辍。“那时条件比较艰苦,可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在煤油灯下作画。”他结婚时,妻子陪嫁了两个木箱,从此,这两个木箱就成为了他的画桌,每天晚上,他就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在简易的木箱画桌上,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乐此不疲。

厚积而薄发,1977年,西南四省画展在北京举行,何佩珍的画作《人勤马壮》被推送展出,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下子,他在白族画家中声名鹊起,大家都在疑惑怎么忽然冒出这样一位画坛新秀,可那时他已经在绘画艺术殿堂中求索了十多年。之后,何佩珍转为公办教师,先后教过小学、初中,82年到剑川一中任美术教师,五年后又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群文工作,一直到2011年退休。

履历一言可过,其中却蕴藏丰富。何佩珍不懈追梦的六十年,我以为最为打动我的就是一日不停的勤奋和毫无保留的传授。

他有两件宝贝,一个是记录自己每年创作作品刊发和获奖情况的笔记本,另一个是每件作品创作前精心构思的草稿纸。从这本珍贵的笔记本中,我看到了从1977年参展的《人勤马壮》起到2011年退休之前参加省政协主办的展览中展出的《云岭春》,其间大概有200多件作品获奖或发表,90年代至2011年是其作品的丰产期。

在其貌不扬的草稿纸中,我看到了“剑湖春暖”“华顶朝阳”等构图草稿,她们有的画在记事本上,有的画在公文纸背面或学生作业本上,甚至是废纸片的某一角,虽五花八门,但却一笔一画一丝不苟。正是这样的勤奋和严谨,何佩珍的作品《珠圆玉润》《春风万里》等数十件美术作品在国内外美展中展出并多次获奖;数十件国画、小连环画、组画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科技报》《云南农民报》《大理报》等报刊发表;他也于2009年当选为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收录《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家》等书;他的数千件国画作品被各级政府、机关团体、民间人士收藏。巨大优秀作品背后,是日以继夜不断地练习,从新婚时的木箱桌到下班后的办公桌到退休后的“偷闲斋”,何佩珍一刻不停歇,一日不懈怠,心中有景,笔下有境,丹青不渝为白乡大地绘制出一幅幅精妙佳作。

他好为人师,早在剑川一中任美术教师之际,就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后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又担任剑川县中国书画函大的授课教师,受单位指派从90年代至退休之前,20多年如一日,到剑川职中任外聘美术教师,教授工艺美术、木器木雕等课程;此外,县内外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绘画爱好者更是络绎不绝。州内知名的画家马立康、段辉生,工艺美术大师段四兴等人都是他教授过的学生;张照奎、杨泽森、徐泽安等人都是他书画函大的学员,和我同去拜访的段涤瑕老师也是他不断传授经验的弟子。“绘画需要天赋,更需要勤奋,非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就。”何佩珍这样勉励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经他教授的学生已成大成者不在少数,而对作品的精益求精是他们共同的追求。说话间,段涤瑕打开手机中近期所作画作的照片请何老指点,何老凝神分析每一副画作,“这张构图太满,可把下面这部分稍为虚化减弱。”“这张色彩太过饱满、繁复,可以更加简洁素雅。”“这组扇面整体感觉很好,看起来很舒服。”……两人完全沉浸在绘画作品的分析中,陶醉而忘我。

打开何佩珍老师近年结集出版的画册,序言中一个小故事很是感人。“何老师,出画册时,你自己没有保留一张画,都是去各处收集而来的,这还真是少见啊。”他画过无数的照壁,也画过古建筑的墙画,那自是不能自己保留的;他画过无数的展品、发表的作品,那是被收藏和刊登的;他画过成千上万的展示家乡风情的国画、花鸟画,那是被爱好者视为珍宝的。所以,何佩珍手中无画,徒有一笔一纸一墨罢了。

在他的笔下,一幅幅白乡大地美不胜收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讯员:吴剑熔 段涤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