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宗江先生手绘国徽墨线稿

莫宗江先生手绘国徽彩色稿

父亲是位儒雅的学者,慈祥又多才多艺。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看父亲画画。吃过晚饭,父亲刚刚坐到写字台前,我就迅速地爬上他的膝盖,给他戴好老花镜,母亲拿来可以画水彩的纸和笔,父亲按照我要画的主题挑选出合适的水彩颜料……我屏住呼吸,兴奋地看着他神奇的笔尖在水、调色盘和画纸上有节奏的轻轻拂过,魔术般地在纸上浮现出各种梦幻般的风景和神奇的房子。此时,全家早已触入了那画意中……父亲很瘦,身体又差,每次我都是坐到他抱不动我才下来。在我熟睡后,父亲才在灯下伏案工作、研究。

淡泊名利一直是他的原则。记得小学2、3年级时,听同学的父亲说起我父亲是参加国徽设计的人,就兴冲冲地跑去问他,父亲却淡淡地说:“不记得了”。再三追问,他才说:“国徽当年是向全世界的华人征集方案,现在的国徽不是哪一个人设计的,而应该说是全体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之前,我并不知道父亲参与清华校徽设计和之后的与梁思成、林徽因、高庄等先生一起设计国徽的工作。那时,只知道父亲的画让年幼的我看着非常入迷,对他当年在二战炮火中的考察和工作热情羡慕不已。

莫宗江先生与夫人的结婚照

父亲对孩子总是言传身教。父亲小的时候,外婆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外婆深知做人文化修养的重要,以至于在外婆严厉的管束下,父亲从小便在读书、写字、绘画、下棋等方面超出同龄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严格,但对孩子们却十分宽容,对我甚至可以说宠爱有加。他并没有用外婆的方法来要求我们,而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和最好的,要求我们做事情应当全力以赴。

在家人的引导下,我和哥哥都学习过小提琴。我当时学琴并不十分情愿,尤其是练习曲。父亲开玩笑地说:“你好像在锯木头?音乐要用心去学。”边说边接过我手中的提琴,演奏一小段他独特风格的名曲,每每总会让全家沉浸在快乐中。就像他常对我们说的——“音乐、文学、绘画和书法都是培养修养和品位”。回想起来父亲当年是通过音乐和绘画,培养我们做人的修养和对艺术的品位,能够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同时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富。记得他说过:“你可以买不起那些艺术杰作,但应该知道它们,懂得欣赏它们。”耳濡目染中,父母带我走进了音乐和绘画的艺术殿堂。

莫涛12岁自画像

“人天分各有不同,尽你所能去努力了就是好。”记着父亲的教诲,我从事了二十余年古建筑维修和仿古建筑设计,以及古建筑模型工作。在工作中总是尽可能地追求“更地道一些、再好一点”。带着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欣赏和痴迷去努力。

我对古建筑着迷,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时候看父亲的《世界美术全集》。这套书内容涉及了雕刻绘画,书法、建筑等许多方面。当年,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我就追着父亲东问西问。父亲工作很忙,为了满足我,他总留出些时间给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答疑,不过,有个要求——要我学会分门别类提问一批问题。

一天夜里,我偶然起床,竟发现他一边吃胃药,一边在灯下为我查资料,只因为他答应我第二天告诉我问题的答案。从此,我不再限定父亲的答疑时间。儿时的我沉浸在探求的喜悦中……

父亲从来不孤立地给我讲解问题。比如讲某个细节,他总是将不同时期的建筑、绘画结合在一起谈。父亲一直对建筑史和艺术史进行综合研究,他认为这两者是不应该割裂开的。他说:“如果你要了解一个建筑,一定要全方位地去研究,为什么在这个条件下有这个建筑,因为当时在技术上达到了,人们的使用上有需求,国家又有财力的保证,这才有了它存在的条件。”

父亲总是在捕捉我感兴趣的东西,并根据这个去引导我学习钻研,并鼓励我做这方面的尝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去阅览书籍。在他看来,因材施教才是合理地促进孩子成长的方式。

莫涛19岁首次调查敦煌时所绘水彩画

父亲是个正直的人,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20世纪40年代,他在清华教书的时候,一直跟学生讲要“教育救国”。当时,他的一位学生是中共地下组织的小组长,由于身份保密,工作很忙,在期末考试不及格。父亲却不知情,义正辞严地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好课业,他这样拿什么报效国家?”后来有人通过楼庆西先生转告他真实原因,父亲这才给了那个学生一个及格,但要求那个学生一定要自己补课。

父亲刚正不阿,始终不肯为名利折腰。在他老年的时候常将两个字挂在嘴边——“晚节”。他说:“人要注意晚节,更何况我是一名教师。”父亲离休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当时我待业在家,生活上有些压力。恰巧那时有两家公司出面,希望聘请父亲到公司当高级顾问和名誉董事长,做一些鉴定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对学者而言,有些事是不应该做的”。就这样,我一点一滴地慢慢体会着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文明。

莫宗江先生住院期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湘君老师到病房采访莫先生,请他回忆中国营造学社的有关发展史实(照片由殷力欣先生提供)

莫涛陪伴病中的父亲

父亲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工作。他躺在病床上对我说:“等我好一点,你把家里的资料拿来,我发现还有些重要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我不能解决,你就拿给能解决的人,让后人去做,他们应该比我们做的更好——青出于蓝……”这让我想起17岁生日那天,父亲送我的一句话,“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回想父亲留给我的记忆很多,一直在激励着我……

莫涛口述/王雯淼整理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李湘君老师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