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人生也是有四季,一切都是都是美的样子。就像“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个季节都是美的,当然,每个人也都是有美的存在。

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双美的眼睛,同时我们也用这美的眼睛去发现和创造美的风景。

我们追求美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生活总是会给我们带来酸甜苦辣。但是你要相信,苦一时甜一世。

所以许多人都会把生活中的美好、苦难、困扰都写入小说。以作品的形式来展现每一个人不一样的人生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这时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这个“高于”的存在?

其实就在精神层面上来讲,对于感染的强度我们一般认为只有身临其境的真正体验才是对我们情感进行强大的冲击。

不然也不会有“百闻不如一见”这一说,就是只有真正的生活才会有情感上的感染。但是在这个角度来说,艺术怎么可能会高于生活呢?这样来看的话,艺术总是会低于生活的。

在艺术场上,我们经常会有“美化”这一个动作,就比如在荧屏上的战场总是会比真实的战场要温柔得多,也更加的会更有人情味。这样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还不允许我们能达到那么高的仿真技术,对于复现感官体验我们现在还是远远不行的。

这个主要是技术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伦理方面的问题,假设我们有那个能力去满足复现感官体验的极端技术,那么很多人还是会无法接受和承受真正战争所带来的的残酷,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创伤问题。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美化”称之为“高于”。但这并不是理论上的高,而是到达让人们所能接受的范围。

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精神上所要承受的烦恼已经是让我们焦头烂额了。

如果我们再把真正体验现实生活中的苦再去强加到我们身上,那简直是相当的残忍了。我们的精神承受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或者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极端化体验(生老病死)都用艺术表现出来,那我不得不说好像活着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所以,艺术必须选择弱化体验的强度,只有在合理的范围才可以让现实生活更加有乐趣,同时也对未来有更高的期待。

总的来说,现实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就说:生活中真正的悲剧,会让人感到痛苦。但是戏剧的悲剧是让人们在体验情感的迸发后回归平静,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现实与艺术需要制定安全距离。

我感觉这种区别不仅仅是弱化,也有强化,有时候生活很平淡,小说则有戏剧性。

是的,这是审美距离说的观点。但是传统上,审美距离说强调的是“远离与现实危险”的距离。

我觉得,不仅仅是保持了与现实危险的距离,在情感强度上也是弱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