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文化艺术体验基地

刘海粟美术馆体验站点

“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配套活动

Art Community in Shanghai

CASE&FORUM

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

由刘海粟美术馆主办的“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项目于2020年8月8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启动,首发以上海为重点,回顾以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研究和形成的具体实践,从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角度对此工作的推进,以一系列“艺术社区”案例为对象,包括近几年来在上海的社区美术馆项目、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专业学术的互动项目、文化志愿者与社会的合作,以及城乡社区微更新和各方创意理念等所形成的相关案例研究为背景,为建构“艺术社区理论”提出新的思考。

项目中八个论坛议题也通过一般原理讨论与实务分析而滚动展开,它由每一个论坛大议题根据不同的实际状况而延伸出各种小分支研讨。

艺术社区在上海主题论坛之四

论坛主题

社区微更新与社会建筑:

创意的历史在地性与主题多样化

论坛概要

本次论坛是“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的第四场论坛,当社区微更新被置于“艺术社区”的角度进行考察和设计时,它不仅是修整或更新建筑体,还要进行设计上的思考与创新,并需结合社会学的维度。由于社区在地的历史富于多样性,本身便有待挖掘和创新性发展。带有这一使命的社区微更新,与社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以及艺术作品进社区的展览,共同组成了“艺术社区”的内容。本次论坛邀请社区微更新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分享经验与观察,籍以讨论建筑体在“艺术社区”中的价值。

演讲嘉宾

人间烟火:城市微更新的S、M、L、XL

张海翱

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当下复兴历史街区需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物质性修缮,应深入生活意义的发掘、保护和激活,而进入“日常性”的复兴。敏感捕捉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与光芒,挖掘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当代生活美学,最大程度地唤醒那些熟悉的邻里空间和公共生活。以空间品质功能性提升和柔性界面融入为目标的历史街区空间综合整治实践,其内核是微空间的针灸式改造和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最终重现街区的文化深度和当代生活的“人间烟火”。

艺术边界的消融

方文

CREATER创邑总裁

自2015年愚园路提出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我们一直在探索所谓的边界在哪?从街区公共艺术化为城市家具、从殿堂级美术进入社区、从故事商店变成上海人的客堂间、从社区一点点延伸的一方美好,这些会发现边界的消融,与边界的融合,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

地下空间的社区艺术活动

尤扬

大鱼营造理事长

城市高速发展、住宅的商品化、网络与交通技术的突破,导致了传统社区的瓦解和家庭个体的沙化。青年人在社区活动中的缺失,一方面是年轻人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交圈,另一方面,社区也并没有给青年人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平台,使其参与进来。在老旧社区总体资源无法突破的情况下,持续发掘稀缺的空间资源,将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资源,如地下人防空间,半地下库房空间等发掘出来重新打造为新型的社区空间。

大鱼营造发动青年人利用地下空间用艺术将居民联动起来,并希望可以持续下去。

艺术社区:基于趣缘群体的城市微更新

孙哲

社会学家,城市研究者

艺术社区是新一轮城市微更新的动力机制。社区是艺术介入城市社会的场域,社区中存在着多元的社会群体。艺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最具包容力的趣缘实践,基于艺术主题可以快速地在居住者中形成趣缘群体。社区美术馆是将艺术转化为公共议题的社会空间,是开展审美对话和艺术创作的社区场所。在共同的的艺术实践中,社区中的趣缘群体能够从居住者转换成具有责任自觉的在地行动者,参与到改变社区的设计过程。由此城市微更新就能避免景观涂层的表象,而是能够深入社区产生多元内生的可能。

寺侍成城——宗教建筑、公共仪式与社区精神

陈赟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所教师

宗教是集体意识、共同体道德生成的最基本方式,宗教建筑与公共仪式从物质、身体两个层面将公共性创制—再造,传习—继承,这个历史过程蕴含在村落、市镇与城市等共同体生活空间与生活形式之中。随着社会分工与分化,集体意识的物质性的再造—创意与身体化的再现—创新分属不同专业领域,但都为共同体生活所不可或缺,也是社区规划与营造的关键所在。

·

·

论坛信息

/ 时 间 /

2020年9月20日(周日)

14:00-17:00

/ 地 点/

刘海粟美术馆B1报告厅

(延安西路1609号)

/ 主办单位 /

/论坛流程/

第一部分 主题演讲

/ 论坛主持/

阮 竣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王 昀

(澎湃市政厅主编)

/论坛嘉宾 /

张海翱

(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方 文

(CREATER创邑总裁)

尤 扬

(大鱼营造理事长)

孙 哲

(社会学家、城市研究者)

陈 赟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所教师)

第二部分 圆桌讨论

/ 圆桌主持 /

王南溟

(批评家、社区枢纽站创始人)

王 昀

(澎湃市政厅主编)

直播参与方式

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刘海粟美术馆粉丝群”,观看链接将在直播前发出~已加入粉丝群的朋友们请不要重复加入

/ 现场参与人数/

20人

/现场报名通道/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行预约

我们会通过“我的预约”发布预约审核结果
当天扫描二维码参加活动

请大家密切关注“我的预约”!

名额有限,约满即止

每人仅限预约一次

请于当天活动开始前15分钟前往活动地点,

活动当天名额保留30分钟,逾期作废。

刘海粟美术馆将保留活动的最终解释

“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项目的八大主题论坛

社区与社工艺术家身份:一种艺术生态与一种社会互动

上海乡村与新江南:景观与图像的文化记忆与艺术乡建

文化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的运作:作为“美好社会”与公共行政的建构

社区微更新与社会建筑:创意的历史在地性与主题多样化

老年社会学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活创意与艺术

新美术馆学与艺术社区:中国艺术管理的动态领域

社工策展人与社区设计师:两个专业的对话

公共文化政策与管理的当下性:创新及文化法维度的立法

更多展览及论坛信息,请持续关注“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观展小贴士

/ 开放时间 /

9:00AM-17:00PM

(每周二至周日,16:00PM开始停止入场)

※ 实行限流措施。馆内瞬时接待量不超过100人

请观众们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避免集中入馆。

/ 地 址/

刘海粟美术馆

(延安西路1609号)

/ 目前开放展览/

水墨之外—法籍华人艺术家叶星千作品展
(本馆1号展厅)

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
(本馆2、3、4号展厅)

印说海粟——刘海粟用印研究展
(本馆5号展厅)

文字证源——刘海粟书法研究展
(本馆6号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