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小事儿》是来平遥第一件决定下来的事。

原因很简单,本届平遥电影节最年轻参展导演的噱头实在吸引我。

98年出生的宁元元,现在也不过才22岁,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就入围了影展。

男主董博文和她在14年前的《看上去很美》里也合作过。

久别重逢,默契依旧。

这股生猛的后浪劲儿打得我有点犯晕。

影片剧情倒不复杂。

或许是因为自己年轻,宁元元没有选择多么严肃的议题,拍的就是青春期最常见的“小事儿”——早恋。

但也因为足够年轻,反而更能拿捏住少年时期百转千回的细腻心思,忧愁,酸甜,又可爱。

“大” 与 “小”


片名取作《小事儿》,给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诙谐又扎心的反讽色彩,关于亲情,关于成长,关于少年心性。


什么样的事是小事儿?

大人和小孩的定义有明显差别。

在大人眼中,早恋是大事儿,你说的话是小事儿。

电影才刚开始,林晓语(宁元元 饰)和何小时(董博文 饰)就被教导主任抓了个正着。

昏暗校园里男生抓着女生的手,俩人头凑在一起,嘴里还嘀咕着什么。


好家伙,这下可正中主任雷区,一声大喝,孤单寡女手牵手,还说不是早恋?!

一通思想教育,通知班主任,外加还得写检讨。

错认了一大堆,检讨写了一页纸,何小时才想起来问问林晓语:

“咱俩这叫谈恋爱吗?”

原来,所谓的牵手,不过是何小时最近沉迷命理学,想给林晓语看看手相而已。

这种真相即使他再怎么努力解释,老师们也不信,写进检讨都会被当成是满纸荒唐言的程度。


但要说他俩没谈恋爱,也不准确。

毕竟名义上他们确实是男女朋友,只不过这对小情侣一起做的事就是画黑板报、学习、林晓语再给何小时划划重点。

没了。

这就是他们以为的「恋爱」。

在他们俩眼里,恋爱是小事儿,划重点是大事儿。

林晓语和何小时为了谈恋爱做的事,在老师看来都没问题,偏偏是最“不恋爱”的一次看手相,突然就被拔高成了十恶不赦的早恋。

没准真把他俩的恋爱细节还原以后,老师们反而会觉得这对更像是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

多么明显的代沟!

认知错位引发的误会,成了影片大部分冲突点的内因——

触犯校规必须通报批评、通知家长,美其名曰:探讨教育出现的偏差。

哪管这对孩子们是多么惊悚的“恐吓”。

因为这件事何小时难得爆发了两次:

第一次是他写的检讨总通不过,被老师当成挑衅,教导主任决定,光通报何小时一个人不够,还得公开林晓语的名字,并且通知她的家长。

在教导主任看来,学生早恋,她依校规处理是应该的。

但何小时知道,被公开名字以后,林晓语在学校里就再也不是完美的好学生形象。

他接受任何处罚都可以,林晓语不可以。


那一刻,固执离开的教导主任仿佛现代版乌姆里奇。

在她眼中,校规是大事儿,学生的感受是小事儿。

第二次爆发是在父亲面前。

何家父子的交流很少有和谐的时候,何小时成绩一直不好,父亲非打即骂。

肉体上的伤害也就算了,关键何小时父亲还总不相信他说的话。

说他没早恋,不信;说他喝补脑药犯困,也不信。

委屈日渐积累,终于逼得他带着哭腔问出:“你就这么看不上我吗?在你眼里我就没有一句真话吗?”

被冤枉、被打击、被质疑,少年时期的自信就这样被来自亲人的“无心之举”消磨。

人们总在成熟以后就陷进了成年人的固定思维模式,觉得自己认定的无比正确,小孩再怎么反驳也不过是出自心虚。

大人和孩子的错位,错开的是两代人的隔阂。

其实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年少时期,类似的心酸经历并不少见,只是很多人轻而易举就忘记了自己在青春期也为此受过多少委屈和压抑。

这也是为什么看《小事儿》的时候,总能感觉得到导演的年轻,她以自己还未完全“成人化”的心态,向固执的大人发起对话。


本身就出于同样视角,也就容易拿捏住少年细微的情绪变化。

所以她故事里的这对懵懂小情侣,实在稚嫩得可爱——

比如,会觉得分手是小事儿,写检讨才是大事儿。

本来老师要求写检讨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早恋的错误,赶紧分手。

可到了何小时这里,效果完全相反。

写检讨得两个人商量着来,写不好检讨,俩人就还是情侣。

检讨一次次被打回,这恋爱总也分不了手。

写真话不行,就写点假话。

老师们要看早恋细节和深刻反省,可他俩的恋爱写出来没人信,怎么办?

那就学学别人是怎么恋爱的:

去公园里偷窥别人约会,牵手、拥抱、讲悄悄话;

到桥洞下蒙着眼喂对方巧克力,试图品味出恋爱的滋味;

去她家里参观她的生活,把校规明令禁止的事一一做遍……

哪里是写检讨,简直是为了写《约会三十六计》积累素材。

检讨还没写出来,恋爱倒是真谈出点甜味了。


迟钝如何小时也终于反应过来:“照这么下去,别说分手了,连孩子都有了!”

这话一出,全场爆笑。

「男」与「女」


和大多数恋爱过程不同,林晓语和何小时是倒着谈恋爱的。

先被抓包认定早恋,再开始一步步靠近对方,检讨越写越细节,他们之间的温度也开始上升。

之前的青涩逐渐转化为初恋专属的甜蜜滋味,看得我忍不住露出姨母笑。

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在恋爱中的关注点相当不同——

前一天的采访里,有人问董博文拍戏时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什么?

他回答的是:“两次摸耳垂。”

这很何小时。

电影里何小时描述林晓语用的都是很具体的细节:“她身上有水果橡皮擦的味道……”


大大咧咧的何小时,喜欢上一个人时,有股子让人难以招架的直率。

第一次摸耳垂,是在桥洞下喂她巧克力的时候,看着她闭上眼睛,尝了他递过去的巧克力,回答:“别的不知道,巧克力倒是挺甜的。”

也不知怎么的,他就朝着面前的人伸手了。

都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可少年只有触碰她的冲动,顾不上收回。

年轻的冲动和懵懂的情愫几番角力,最后只敢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她的耳垂。


这估计是他们第一次带有暧昧色彩的肢体接触,下一秒何小时就被林晓语“制裁”了。

最妙的是,你打他一顿,他写道:“爱情是疼的。”

少年说不出什么高级情话,于是每一句都用力表白。

谁还受得住?何小时的表白很直接,真心也直接。

怕林晓语的好学生形象被破坏,打死也不肯在检讨里提林晓语的名字,自己一个人扛了父亲的揍、老师的骂、同学面前的丢脸。


宁肯把自己伪装成感情骗子,成为所有人眼中无药可救的坏孩子,也要保护好喜欢的女孩。

相比之下,林晓语的动心就要隐晦得多——

蒙上他的眼睛,把自己的秘密用最委婉的方式告知;

在何小时慢慢靠近时,屏住的呼吸,心如擂鼓地喊停:

“何小时,你可不可以不亲我?”


之前看海报,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桌子上摆的都是南瓜。

直到电影放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她教给男孩的南瓜,其实是她梦寐以求的那颗“星星”。

她的爱早就毫无保留地坦白,只可惜对面那个傻男孩总是慢一拍才听懂她的暗语。

不过,整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反而是,这样两个人,一直白一隐晦,最不像自己的时刻。

当直白的何小时看向台下,满场满座,在他眼中,旁人皆是南瓜,只有林晓语和他四目相对:

“那就只看我。”
“好的,南瓜。”


这是只有何小时和林晓语知道的,最隐秘的告白。

一向不肯表露爱意的林晓语,也终于当着全校人的面大声承认:

“我喜欢何小时,何小时喜欢我。”


学生时期最勇敢也最浪漫的事,就是给你写一封名为检讨的情书。

《小事儿》确实拍的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如果能把小事拍得动人,也就不算失败。

故事有大小,电影无大小。

作为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它确实笔触稚嫩,节奏平缓,某种程度上和影片要表达的情感倒挺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