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li-cia Steels.

随着两场重磅艺博会开幕日期的临近,上海正式迎来热闹的艺术季。无数美术馆、画廊在这两周呈现高质量的展览,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没错,很多人已经在上海的酒店中捱过了14天的隔离期——艺术行业从业者及藏家也已准备好投身到接踵而至的各种开幕当中。

展览和艺博会同时上演,这对众多在上海拥有实体空间的画廊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一面招呼藏家和同行,一面要应付各种非专业观众。好展览意味着更多的参观者,但观众并不总是专业的。有些画廊与非专业观众之间的摩擦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如果你登陆大众点评相关画廊的页面,在众多好评当中,总是夹杂着一些负面评论。“巨小的展没有看点服务态度还垃圾”、“工作人员戾气深重!感到深深的恶意和嫌弃观展群众!”、“不预约就进不去很难约的,虽然不要钱但是服务居然那么恶劣的”等等抱怨画廊“服务”的评论层出不穷。那么问题来了:画廊与参观者之间的根本“矛盾”是什么?如果存在所谓的“画廊观展礼仪”,这些礼仪应该是什么?

无奈的画廊工作者

Mor-ley.“Insta-gram You” —orig-i-nalaerosol on Can-vas, 2020. Wall-space.

“每个周六对于画廊的同事来说都意味着灾难,最难以忍受的参观者行为都发生在这一天。我见过最夸张的女士,给手机设定定时拍照,然后把手机架在一件木制的雕塑上(或者说插在雕塑的缝隙里),自己站在墙角自拍;还有人只是为了拍照角度更好,自己上手把雕塑转了一百八十度,这件雕塑是羽毛做的,羽毛极容易脱落,我们画廊自己的工作人员在布展时都不能碰触羽毛粘连的部分;这些参观者在这么做的时候,禁止触摸的标示就贴在他们眼前。”一位知名画廊的工作人员对我讲道。他所在的画廊处在上海游人如织的区域,许多当地人及旅游者都会慕名而来,周末的参观者人数特为尤甚。

作为商业机构,画廊并不向来访者收取展览参观费用,而画廊的展示空间通常相对空旷、明亮并具有审美,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拍照留念,这其中既包括普通的参观者,也包括试图“蹭场地”的商业拍摄团队。“观众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不是很困扰,唯一困扰我们的,是那些不是抱着欣赏艺术的态度前来拍照打卡的‘网红’。他们带着行李箱来,随时换装,有些人会自己配备摄影师,在展厅里摆出各种姿势(蹲着跪着甚至躺着);还有人为了拍照,换上了差不多30厘米厚的松糕鞋,拍完照以后只能扶着墙走……这些人不仅影响其他正常看展览的观众,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被问及他的困扰,这位画廊工作人员向我倾诉道。“躺地板上拍照、自带衣服来楼里更换拍照、前后进出拍照超过1小时的都有。”另一画廊的工作人员也指出了类似的情况。除了商拍的网红,其他非专业参观者在画廊里也常常会无意中触犯画廊的底线。

Moham-mad Kho-dashenas.Con-tra-dic-tions, 2017. Galerie Maria Behnam-Bakhtiar.

最普遍也是最让人头痛的,便是对艺术品的触摸。一位画廊从业者对我说,她见过最夸张的参观者,对着艺术品“拍照时涂着口红就直接亲上去了”;而最令她难以接受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抱着雕塑拍照,把购买艺术家画册作为交换条件”。很显然,让画廊感到受伤的,不仅是展厅中的艺术品可能遭受的物理上的伤害,而是参观者对于艺术的不尊重、不理解和不热爱。“非专业参观者如果只把艺术品当作背景各种摆拍,这种行为本身在画廊工作者眼中就已经是‘无礼’,更何况拍照时还各种碰到作品,这就好比别人到你家,把你不舍得碰的东西随意摆弄,还敲敲打打。”她继而解释道。

图片来源 www.packyourmat.com

“我们理解遇见真爱的艺术品希望与其合影留念的心情,我自己看展时也会这样做。但目前画廊因为触摸作品而发生的纠纷,都来自一些拍完照以后甚至不知道艺术家是谁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平台上把艺术家的名字写错;一些分享型的社交平台几乎是起到了最差的影响作用,很多人看到上面的‘范例’也想要学习,在我们阻止触摸作品时振振有词,声称别人也这样做了为什么我不可以?我们画廊对这种现状没有任何可以做的,只能是加强对展厅的日常巡逻。有些摸了作品的人经过我的提醒可能会觉得我态度不好,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这说不定已经是我今天发出的第十次提醒和警告了。可想而知,我的脾气有多么好。”那位知名画廊的工作人员说。

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Nick Mey-er.Either Lim-itsor Con-tra-dic-tions, 2017. Day-light Books.

在社交平台上那些悲愤的点评的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参观者同样心情很受伤。许多参观者认为,“不小心摸一下”不是什么大事,被当众指责自尊心十分受挫;另一些人认为,画廊是服务业,“服务员”应该宽容他们的行为,否则画廊提供的就是糟糕的服务。对于绝大多数非专业参观者来说,他们或许还弄不清画廊和美术馆的区别,艺术展览在他们的眼里只分为“收费的”和“免费的”,以及“好拍的”和“不好拍”的。

“好拍”又“免费”的画廊展览,自然是人们的“打卡”优选之地,而以销售作品为目的的商业艺术机构原本也应该欢迎散客。“画廊对公众开放,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非专业参观者,所以他们也是我的接待的对象。大多数非专业参观者来的目的是拍照发社交媒体,只要他们在自拍或合影时或观看作品时始终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不妨碍他人参观,那无论他们想摆什么姿势,怎么自我陶醉也无可厚非。”一位从业者说。非专业参观者的来访有时也会给画廊带来销售,虽然这样的事情并不总是发生。“画廊首先是商业性质的,以出售为目的展示作品,服务的是藏家群体,在此前提下同时对公众开放,欢迎艺术爱好者参观,了解艺术家和作品。”另一位画廊从业者说道。画廊没有艺术教育的义务,如果参观者的行为影响到画廊的经营,“请走”是合理的解决方式。

Kudzanai Chi-u-rai.Unti-tledX (Con-tra-dic-tions), 2019. Good-man Gallery.

除了一遍遍地提醒、警告甚至咆哮,有没有让画廊更省心的解决方式?例如,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许多画廊逐渐开始向公众收取一定数额的门票,以此挡住了很多“拍照打卡”者。但并不是每家画廊都认同这样的做法,有些画廊主坚持认为画廊不是美术馆,不应该靠收门票赚钱,应该欢迎公众的到访。而给艺术品装围栏或者在旁边贴上“请勿触摸”的标识又极其不美观:“我们画廊的大老板其实非常不愿意在展厅里放置一米栏或者防护栏这样阻挡作品与观众距离的安全设施,因为我们想让观众近距离欣赏艺术品。但触摸作品的人非常多,后来我们不得不摆上一米栏。这样的措施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知名画廊的工作人员解释道,尽管摆上一米栏,跨过围栏在作品上留下指纹或者敲打作品(尤其是雕塑)表面的行为也比比皆是。“我感觉很无望,因为我常常被骂。只有时间和教育可以改善这个问题。”他说。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近两年,似乎前往画廊与艺术品零距离接触拍照的现象愈演愈烈。造成如此现象有多方面原因,社交网络让越来越多的人活在互联网而不是现实生活中,日常生活如果不以照片或者视频形式上传到社交网络,则基本等于没有发生过;越来越多的“沉浸式”网红展览邀请参观者与场景融为一体,这些靠门票流量获得营收的展览让许多非专业参观者对“艺术展览”的认知更加混乱——为什么有的展览硬不让人碰,有的非要让人碰?

画廊观展礼仪101

LIANG YUE 梁月.Inter-netCelebri-ty 網紅3, 2019. ESTYLE ARTGALLERY 藝時代畫廊.

尽管不同的画廊对参观者行为的容忍度不同,一些最起码的底线或许还是应该守住。例如,绝对不要触碰艺术品(除非画廊明确邀请你这么做,但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在画廊空间里发生)!“绝对”的意思就是,哪怕触摸一下也不行。哪怕是看起来非常结实的材料,也不应该伸手触摸或者把任何物品放置在艺术品上,因为任何一次你认为无伤大雅的触碰,都可能会破坏作品的表面。另外,孩童需在成年人的看管下进入画廊参观,看护人有义务保证孩童不在任何情况下触碰任何作品。

“首先要让公众明白画廊是干嘛的。”一位画廊总监表示,她认为起码在上海,展览参观者的素质总体在提高,“可能以前十个里面有一个(不守规矩的)参观者,现在三十个里面有一个。”

Randy Lieb. A Pro-fes-sion-al Vis-it, 1998. James Baird.

她同时认为,拍照行为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时候,你当然可以在画廊拍照留念,但请不要与艺术品产生过多的近距离互动,这不仅会让工作人员心惊胆战,也确实十分不得体。最重要的是,在拿起手机之前,最好还是多用眼睛去观看,多用心去感受——供销售的艺术品确实是商品,但是从任何一种角度来说,它都不是普通的商品,因此,观众理应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和从业者的劳动,以及,如果你并不打算购买艺术作品,那么可以为它未来的收藏者多考虑一下。

“美术教育长期缺失,导致所有人对艺术品的实际价值和经济价值完全没有概念,换言之,对艺术没有敬畏之心;”被问及画廊与非专业参观者之间矛盾的根源,知名画廊的工作人员说,“画廊的工作人员往往被当作服务员,即便观众什么也没有消费。实际上,我们之间完全不构成消费关系。我想要强调的并不是画廊在潜意识里区分谁是客人谁是观众,我们欢迎所有的人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素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