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至30日,一场周末视觉盛宴——“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映”将现身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博物馆。
这是由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盛大揭幕的“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展览所引发的热烈效应,该展一经亮相,不仅成为近期北京颇受关注的重要展事,也引发着文化界的热烈反响。
该展览汇集艺术家陈丹青在80年代创作的七幅油画作品,以及该系列油画诞生前的200余幅速写草稿以及该系列油画诞生前的200余幅速写草稿。展期为5月10日至6月10日。
牧羊人 板上油画 78.6x52.3cm1980年
《西藏组画》是1980年陈丹青的毕业创作在中央美院展出后外界给予的名称,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全画共七幅,于1979年至1980年间在拉萨和北京完成。
陈丹青 牧羊人 素描草图
最终,他摒弃当时流行的强烈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当时艺术界的强烈轰动和广泛的社会反响。他并未使用当时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而以写生的直接和果断描绘藏民日常的生活片段,此举开创了整体艺术创作的大转折时代。
在绘画领域,《西藏组画》直接引领了中国向欧洲正统油画溯源的风气,超越了当时苏俄油画的技法及美学的单一,虽然创作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但仍不失个人特色,色彩团块厚重,用笔稳健,同时陈丹青专注身边、眼下、非英雄非主题的真实生活日常。首次正面将绘画本身的快感放在第一位,自然地将革命主题绘画中粗糙的激情、单调的理想主义转化为深刻且浓郁的生命力。
而在这七幅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牧羊人》,这幅作品是发表次数、引用次数、展览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大的一件。《牧羊人》大胆直白的描绘了一对拥吻的情侣,一种纯粹的激情通过对人物的描绘跃然纸上,男人的背影强悍有力,女人的动作稍显僵硬却又带着一丝笨拙,整个画面的组合显得非常和谐,画中既没有政治意义,也不存在教条式的内容,是爱情主题首次出现在画布之上,毫不回避,毫不修饰。是当时创作中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存在,如此更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如此,这组绘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反矫饰的真实态度,为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伏笔。在非绘画的领域中更能发现《西藏组画》的精神意义,作为当时新绘画的代表,《西藏组画》与同时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一并构成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
四十年后,再看陈丹青与《西藏组画》,依然拥有着极高的艺术与社会价值,并持续地发生影响。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表示,“《西藏组画》依然屹立在那里,它就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过去的认定至今依然不会动摇。”
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展览现场
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展览现场
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展览现场
时至今日,西藏题材依然成为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灵感,而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博物馆举行的《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映》活动,共展映万玛才旦导演作品《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五部电影,并举办万玛才旦和艺术家刘小东、杨飞云、朝戈、林旭东、陈文骥的三场对谈活动。
在 5月28日进行的对谈中,艺术家刘小东也提及自己的感受:“重看陈老师的《西藏组画》还是很亲切,很有震撼感。我自己去拉萨也是九几年大学期间,所以你突然看到,比如某段影像或是某段文字的描写,让你回到那样的氛围与记忆中,《西藏组画》就像一段记忆一样被定在那儿。”
刘小东对话万玛才旦 现场
刘小东对话万玛才旦 现场
刘小东对话万玛才旦 现场
刘小东对话万玛才旦 现场
刘小东对话万玛才旦 现场
刘小东对话万玛才旦 现场
刘小东对话万玛才旦 现场
万玛才旦,藏族,电影导演,编剧,作家。
已出版小说集:《诱惑》、《嘛呢石,静静地敲》、《塔洛》、《撞死了一只羊》、《乌金的牙齿》等,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获多种文学奖项。
主要电影作品:《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因其对故乡深入而细致的描述,使人们对藏族文化及其生存状况有了新的体认。作品获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美国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法国维苏尔亚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等几十项国内外大奖。
《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映》活动日程
5月28日
15:00 展映《静静的嘛呢石》
16:50 直播 刘小东 对话 万玛才旦
5月29日
10:00 展映《寻找智美更登》
15:00 展映《塔洛》
17:20 直播 杨飞云 朝戈 对话 万玛才旦
5月30日
10:00 展映 《撞死了一只羊》
15:00 展映 《气球》
16:50 直播 林旭东 陈文骥 对话 万玛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