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这是旧时民间传诵的一首民谣。在没有空调电扇的时代里,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在夏天最常用的防暑降热之法就是使用扇子。在挥汗如雨的盛夏酷暑,一把扇子扇扇,清风徐徐而来,凉爽宜人,确是惬意。

净君扫浮尘,

凉友招清风。

扇子在古时称翣【shà】,也有摇风、凉友之称。传说中国最早的扇子始于虞舜。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由此看来,最早的扇子并非为了扇风。


古代帝王们为之广开视听,招贤辅政,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以后逐渐转化为“障扇”,蔽风尘、遮骄阳,成为古代帝王才行的一种仪表。但扇子的最大功能还是消暑纳凉,以邀清风。

清末的扇子店铺

白羽扇

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扬子法言》一书中《方言·杂释》篇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最早的扇子,多为羽毛所制。“扇”字户字下面就是羽字,古代扇子亦称“羽扇”。

自古以来,扇子的品种很多,有羽毛扇、宫扇、竹扇、麦秆扇、苇扇、藤扇、檀香扇、绢扇、团扇、纸扇、折扇、芭蕉扇(蒲扇)等多种。扇子因南北地区不同,权贵富人、书香门第、平民百姓男女的身份各异,使用的扇子也不相同。从最初的羽毛扇,到宫廷内的装饰,从周昭王聚丹鹊毛羽为扇以示尊贵,到诸葛亮被人视为智慧象征的羽毛扇以及大家闺秀使用的团扇、绢扇,再到现代人常用的文雅折扇、大众的蒲扇,均受到人们格外的青睐。

[宋]赵佶 《听琴图》(局部)

不论是羽扇麾军,指挥向往,布阵排兵之用的羽扇;

还是行动生风,暑热消解,扇风祛热之用的团扇;

亦或是四时持摇,益思遣怀,清赏把玩之用的折扇,

都曾是历代文人雅士持用不辍,

更爱不释手的怀袖雅物。

文人爱之,也与扇子引出了一段段逸闻佳话:王羲之题扇老妪,杨修画扇误点成蝇、苏东坡判笔画扇等等,这些故事的津津乐道则都传达着文人与扇子之间的不解之缘。

从扇风纳凉的行持器用,到观赏摩挲的逸趣雅玩,再到借以明志的文房清友,文人惯常性的从朝夕相处的器物之中,融入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知与精神内涵,彰显着闲逸清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追求,同时从其中总结出了以器载道的器物哲学,用以格物,用以致知,用以修身.......

这些器物早已远远超出了实用价值,被文人称为“清供”“清赏”。而扇子便是清供中的“凉友”,亦被称为“仁风兄”。古时官员皆出士子,临别执扇相送,又有寄托对同僚赴任多施仁政的美好期望。

《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 东阳郡,乃祖道於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 应声答曰:‘輒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后世即以“赠扇”为勉励赴任之官施行仁政、造福百姓之典。扇子或扇箱上也多刻“奉扬仁风”。

同时又因“扇”“善”同音,“持扇”便亦有“持善”之规勉寓意,友人相赠,闺中相赠,也就有劝善之意。而看似简单的一把扇子,在中国文人的手中,便赋予了独一无二的高尚雅操。

冬藏夏出,彰明时令,颇显“气节”,张竹架木,开合清风,更具“风骨”。这便是扇的“气节风骨”,也是中国文人的“气节风骨”。

图片 | 选自山外摄影、文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