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尊崇何种观念,

也不管你在探索何种风格学派,

艺术家头脑中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均脱离不了现实生活这个源泉。

而速写正是与生活、

自然联系的最直接的通道。

——刘秉江

刘秉江的速写与人生

文/陈立红

多年前,我因策划一次写生活动得以结识刘秉江先生。2011年冬,我在中央民大就学期间又有幸得到刘先生的指点,并有过多次深度交流。刘先生和我们聊得最多的是他在多年写生中所经历的那些往事和内心的感受,谈笑间,令闻者倍感陶醉,亦让我非常渴望深入到他的绘画中去,去触摸那些陈旧的纸张,感受那份平凡和真实。机缘巧合,高研班放假期间,我回桂办事,遇见广西师大出版社艺术分社张明社长,提起了拟将刘先生的写生速写作品汇集成册的想法,张先生非常支持,并委托我和美编刘凛代表出版社向刘先生约稿,刘先生也正有此意。于是,我们开始着手集子的编辑出版工作。

在整理、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最先有幸读到刘先生六十多年来写生的上千幅速写作品,其中有他少年时所画的速写小品,有六七十年代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所画的人物与风景速写精品,有八九十年代出国考察写生的经典之作,有近几年旧地重游的新作,如此丰厚的艺术珍品,令人叹为观止,这在全国画家中都是极少有的。很多个夜晚,我伏案灯下,仔细品读这些速写精品,并尝试通过我的理解不断走近他和他的绘画。

在画家所有的作品当中,往往最吸引人的并非那些代表作,而是画家积累下来的具有手稿性质的速写。恰恰是这些速写证明了画家所具有的艺术品质,你可以从中感知到蕴藏在画家心底深处的情感,寻找到最宝贵也是最真实的灵魂。

刘秉江大半生都在不断地创作,不断地深入到自然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样和生动,他总是随身携带本子,随时随地记录他的所闻所见,记录他对生活的感受。在那貌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他找到了永恒的诗意。他常常以亲朋师友和结识的普通人为对象,并及时捕捉他们的神色性情。在这些人物当中,他为家人所绘的速写肖像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1956年,刚上美院一年级时画的父亲肖像寥寥数笔,传神逼真,画作中传递的爱意表露无遗。1990年所画名为《母亲》的肖像画中,母亲着一身粗布衣裳,侧脸端坐,目光凝视着前方,平实的线条勾勒出慈祥的面容,一种淳厚平和之气扑面而来,既流露出慈母情深,又概括出劳动妇女的朴素。

1963年他到云南,边疆多彩的民族生活和人物使他的画面更加美丽起来,《赶街时节》、《开会的农民》、《傣家姑娘》、《傣家竹楼》等作品流出甜米酒一般的醇香。在这些作品面前,我们仿佛可以从中闻到亚热带丛林的湿润气息,还有铿锵有力的欢乐鼓声……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飞扬在一张张粗糙发黄的纸上,显得那样的敦厚、纯朴和善良,正是这些平凡而真实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美好生活的乐章。

去西藏、青海、甘肃那几回,他以诚挚之情画海南州、青海冈察的老藏民、老牧民,打猎归来的汉子和拉萨的喇嘛,点线间透着坚毅的神情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他在画火塘边的母女、就医的母子、藏族女孩时,不只是简单的几笔,而对画面作了有意的匠心安排,朴素洗练,情调别致,极具藏族民歌的意味。

认识刘秉江的人,无不熟悉他的新疆系列速写,这些作品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他曾先后四次深入新疆采风写生,他说“新疆是一块很迷人、有魅力的土地,我一直很向往,多年来我一直在画新疆”。1978年夏,刘秉江远赴大西北,在新疆住了一段时间。新疆神奇美丽的风光和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生活,激发了他的作画热情和灵感,他画了大量的速写,不仅留下了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表现了新疆风景、风情之美。这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他顾不上路途的颠簸、条件的艰苦,和新疆人民生活在一起,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最直接表达情感的速写记录着他遍布新疆的足迹。“在现场,你会被生活激发出热情与冲动,会强迫自己用最快的速度记下涌动的人群或肖像表情,这不仅使你的技巧更高明,同时也刺激了你的感觉与感情。”正因如此的激情,才使他笔下的维吾尔族老人、塔吉克族少女都那么真实。

新疆从此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主要基地,在他的上千件速写作品中,新疆速写所占甚多,本画集收录的新疆速写比例也是最大的,许多重要作品均源自新疆生活,如《塔吉克新娘》、《喀什街头的西瓜摊》、《两位赶巴扎(集市)的和田老农》……刘秉江说新疆是他梦魂牵绕的艺术故乡,他每次去都会被那片土地上人民的善良、朴实和热情所感动,都有美的发现。他由衷地热爱那里的人民,对他们充满敬意,并将此情渗入作品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情感的投人,或者不是如此深爱,他怎会三番五次远赴新疆,面对同一人物画上好几遍?

自1985年始,刘秉江的写生足迹开始遍布世界各国。他应邀前往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画室作为期半年的进修考察,并举办个人展览。在艺术城,他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绘画训练和创作,有时还抽空去参观博物馆,观摩各种展览会。半年后,由于艺术城不再提供住宿,刘秉江被迫在巴黎租了一间狭小的阁楼,白天继续如饥似渴地参观博物馆、外出写生,晚上到巴黎美术学院画模特,为了生存有时还到街头画肖像。欧洲的两年生活对刘秉江的影响是至深的。

在那里,他日夜作画,画出了一系列以肖像、风景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在旅欧期间,他还先后走访了欧洲其他各国,如德国、奥地利,及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边走边画,完成了近百件速写作品。美丽的异国风情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杰作令他受益匪浅。这个时期的写生作品有对于异国风物的新鲜感受,又有初睹古今名品的启发;有对新生活状态的记录,也有对欧洲建筑及街景的描绘,手段也更丰富多彩。把这些作品拢在一起,我们仿佛走进了琳琅满目的欧洲文化长廊,令人兴奋不已。通过大量的观摩与交流、写生,他对欧洲的艺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东西方文化艺术做了充分的比较和思考,更为清晰地看到了艺术的本源来自于时代生活,艺术创造离不开自己的民族土壤,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后,刘秉江又游历了印度尼西亚、印度、肯尼亚、埃及、克什米尔、不丹、尼泊尔、塔吉克斯坦等国,他继续用速写记录他在生活中的视察、感受与发现,描绘着一次次行走时留在心灵中的图像。刘秉江的域外写生,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真实地再现了异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异域风情及文化观念的自然反应和尊重。

品读刘秉江的速写,似乎可以触摸到他的脉搏。画里有他的感悟,有很多他在意的、珍惜的东西。这些作品讲述着一些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他和他们的故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速写其实就是自己的日记和随笔,记录着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轨迹。而这些独特的日记,恰又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道路、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


刘秉江,1937年生于北京市,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董希文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全国美展评委。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分享与学术研究交流,不作商用。除原创作品外,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