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 开垦以前(兴安岭新青) 25×39.5cm

“边陲奇卉遍山生,风雪霜寒志更贞。但替河山添彩色,不争谱上百花名。”这是吴作人先生对夫人萧淑芳笔下充满真情的各色花卉的叹咏而在画上的题诗。言为心声,“但替河山添彩色”一句,却成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术家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投身于探索中国风格绘画之路的美术实践,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新建设新成就、新面貌绘画的最好诠释。

因此,苏州吴作人艺术馆在继2017年“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佛子岭水库》研究展”、2019年“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黄河三门峡》研究展”之后,于2021年再次沿用这一标题,拉开“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研究展”的展览帷幕,虽然稍显特别却有其意味深长的涵义所在。

诗当对生活吟,画应为时代作。1961年,吴作人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东北旅行写生团”赴东北写生,2个月的时间里辗转哈尔滨、伊春、牡丹江、长春、延边等地。如果说之前很多次深入现场体验考察的佛子岭水库、黄河三门峡等还是带着任务的宏大主题创作,那么此行更多的是通过边旅行边写生的活动,从更多的视野和层面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在面临旧传统和新思潮的鉴别思考中,他坚信时间的差距是应该克服的,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发展了,艺术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但空间差距却是难以否认的,地域历史等因素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恰是构成艺术多姿多彩的重要元素。

又值辛丑,吴作人艺术馆“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研究展”是距离他东北旅行写生之行整整一个甲子之后的亮相。拂去时间的尘埃,今天回望,依然那么动人。

作为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吴作人倡导“艺为人生”的艺术价值观,他认为艺术创作要准确把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要反映生活、反映环境,反映时代、反映民族。他一向注重最强烈、最本质的生活感受,借此获得艺术创造最基本的原动力——艺术真情。这也是他一生对自己的创作要求:从自然的物象中寻找灵感。也因此,扎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到祖国各地考察写生,不仅是切实可行且与时俱进,也是他身体力行的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而他的艺术作品也从来是对现实生活用心关照的成果和结晶。其为新中国的美术发展贡献卓著,也由此可见一斑。

展览中最多的是碳笔写生稿,这虽然不是作品的最后呈现,却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思考和提炼。受过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严格训练的的吴作人非常重视素描,他认为西方绘画有空间感的表现在于其造型的准确,打好写实的造型基础对于任何画种都有决定性的益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他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曾对素描下过很深的功夫,以后在他的油画和中国画创作中都起着奠基的作用。

油画部分显示了其艺术探索实践的成熟。他一生中大量优秀的油画代表性作品都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也正值他精力丰沛的盛年时期。就像年轻时代的“西学”“西行”一样,其主要创作、艺术问题的攻克和技巧的提高,多半是在一段时间的脱离俗务而集中于艺术创作中完成的。他不但清醒地认识了中西艺术发展规律,而且机敏地看到中西艺术虽然体系不同但同样作为艺术的相通之处,其间存在着互补交融综合发展的可能性、趋向性。他曾深得弗拉曼画派的精萃,又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和艺术传统在油画技术上的变化运用,在其肖像、风景、静物画中灌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情致。他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把中国的诗意带入油画,显示出具有民族气质的特色:结境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准确的形象融合西方绘画技巧,开创了中国油画新篇章。

占据分量不多的几幅国画作品,却有迹可循地看出吴作人在探索水彩写生和水墨创作紧密结合的方法,融水彩技巧于水墨丹青之中,既丰富传统笔墨和色彩,又在章法上独出窠臼。相对较少国画作品的重要原因,是在此前的推进虽已开始,但在他人生的稍晚时期才进入佳境。这是他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把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准确度等带进国画。早在年轻时候,吴作人就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美术的前途是否会再有那样一个光荣的时代,一个新的面貌,就看我们是否能接受和消化各方面的营养来换新自己的血液。”中国近现代绘画的探索发展之路,吴作人承继的是徐悲鸿的衣钵,致力于西方传统写实绘画技巧与中国文人画笔墨情趣的结合,拓展中国画的审美,丰富中国画的技艺。

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的精粹营养蕴育了吴作人的艺术之花。就展览作品而言,也许在吴作人的艺术创作中不具有代表性地位,但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却有其非凡的意义,是其自觉践行其“艺为人生”艺术价值观的艺术创作成果,可被视为艺术家满怀热忱拿起画笔拥抱新生活的一个典型:从中人们能够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母亲的一脉拳拳之心,和以绘画艺术为所处时代立言的一往殷殷之情。

记得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观吴作人的作品,之所以有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同样在于他的理想、抱负和深具使命的责任,时时刻刻以激情真情拥抱了生活,将真诚与技巧融汇在了笔端记录对时代真切的感受。岁月悠悠,时光逝去,但作品依然焕发着鲜活的气息,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