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展览“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在中间美术馆启幕。这是中间美术馆十周年庆系列活动的首个展览。

这个小型陈列展聚焦于和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长期保持互动的两位艺术家——约翰·沃克与袁运生。两位创作生涯横跨近60余年的艺术大家分别来自英国与中国。他们都以绘画为志业,又分别成长于战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他们接受的艺术教育,秉持的文化理想,创作历程中面临的意识形态背景,以及画面语言的风格都各不相同,从而分处于两条迥异的艺术史脉络。

此次展览呈现了两位艺术家创作生涯的冰山一角,主要聚焦于他们在美国期间的一些作品。除了创作于1960年的小幅油画《颐和园》,此次展出还有袁运生于1990年代在美国完成的四幅大幅纸上作品(其中一幅虽然以“2015年完成”为题注,但实际也创作于1990年代)。虽然大学期间学习的是油画,但袁运生一直也非常钟情于水墨画。身居美国时,他直接接触到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绘画,开始创作大尺幅的综合材料作品。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袁运生在创作构思上主要还是重启了旅居美国前的艺术经验与文化理想,多以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为灵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批纸上水墨作品。源于其对传统壁画的热爱,以及对墨西哥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的倾慕,袁运生的作品多以硕大的画面绘制传奇和神话故事题材,在画面中塑造接近远古洪荒时代中的元神形象。其作品气息张扬,常给人以接近壁画的雄浑和磅薄的体验。这些作品以表现主义的语言见长,画面充满视觉的强度。

约翰·沃克在艺术上从抽象绘画的实践向风景画的重要转型,与他在1989年从澳大利亚回到美国,并在美国东北角的缅因州安家有关。在那里,从海豹岬驻足便可一览大西洋的盛景。虽然他被当地景象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所深深吸引,但他始终在寻找一个更内在的动力。2000年,已届中年的沃克沉浸于对他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经历的回溯,包括对于这段历史的深入阅读。从海豹岬眺望潮滩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大炮轰击和秋天伊普尔战场上的大雨所翻腾出的泥泞、史诗般的泥泞。此时,在缅因州潮汐泥的表层,他看到了原始物质因潮水和光线而不断变化,绝不是如诗如画的。就这样,从海豹岬驻足凝视尽收眼底的潮汐,成为他永恒的主题。虽然都是从一个立足点望出,但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展现出的无穷变幻的自然景观,使他的画面有了无穷尽的可能性。他在视觉表达上再次调动了过去不同阶段的艺术经验和语言,特别是使用色彩的堆叠。他通过调色油的中和处理,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细节和复杂性,静谧含蓄,充满内涵,是值得驻足凝视的对象。此次展览展出的是沃克在2005年前后创作的一系列尺幅不同的风景画作。

这两位出生于1930年代后期的艺术家,都在自己艺术生涯已经初步成形的阶段到达美国。赴美前,在自己国家的艺术界中,他们早已崭露头角,熠熠生辉。两位艺术家曾在美国与中国都有过见面和交流,但这却是他们首次通过作品对话。

展览持续至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