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聚会三大提问:

今天谁来?咱吃啥?咱玩啥?

一幅与宴会相关的画作,也不外乎此:是谁画了谁,怎么安排吃,喝,玩。

十二匹马一匹驴,五士无马应直庐。

五鞍施狨乃禁从,长孙房杜王魏徒。

一人醉起小史扶,一人欠伸若挽弧。

一人观鹅凭栏立,一人运笔无乃虞。

这是南宋词人郑昺,为他眼里那位——“妙笔分锱铢”的阎立本所作的诗文《题阎立本十八学士图》,原本是具体描述了《十八学士图》所绘画面情景,却与如今这幅被旧题为《春宴图》的种种人、物特征一致。

明明有马又有驴:

一人的懒腰伸的似挽弓,一人醉得不知道是表示“我喝不动了”还是“别扶我,再来一局没问题”:

还有一人“哦,我在看鹅”:

那么二者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与阎立本又有何关系?

全画面共65人,5种并15只动物,一鹰一细犬二鹅十匹马一头驴,17枚印鉴。

可从卷首起分为三个大致的活动类型及范围。

一段:在空旷场地停马;

二段:在池塘与枯树之间闲逛奏乐宴饮烹茶,是全卷活动最丰富的一段;

三段:在卷尾处的树木之间吟诗交际。

南宋佚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尾纸可见二鉴赏题跋,分别由宋代的空青老人曾纡以及明代的陆师道题写。十八学士诗文与此幅画面的直接联系正发生在这题跋上,曾纡分明是在第一句写着“唐文学馆十八学士春宴图”随后又说“相传为陈闳笔”“与阎右相争衡”。

这原来是定名时忽略了重要的前半部分所致。

然而,画面中出现了众

多宋时特有的文化产物及饮食器物,因此这幅《十八学士春宴图》并非唐人真迹,而是南宋时融入了很多时代元素的临仿之作。

比起陈闳,“十八学士图”这一题材与阎立本关系更紧密。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阎立本的十八学士图被列为神品。

图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实亦辉映今古……又写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悉皆辉映前古,时人咸称其妙。

至于会稽人陈闳与阎立本争衡一事,也在《宣和画谱》中可见,称其每每画御容像,都绝妙当时,不仅有

“龙颜凤姿、日角月宇之状”

还“笔力英逸,真与阎立本并驰争先”且画马也精彩,甚至提及一个说法,明皇嫌弃韩干的马画不出陈闳的笔法,而让韩向陈学习。

但总之,在十八学士图这一题材上,与阎立本相关的线索更多更直接,且影响深远。

南宋佚名《十八学士春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后世还有许多与这幅《十八学士春宴图》图式相似的作品,例如宋《文会图》,传徽宗《十八学士图卷》等,亦有活动相似但图式截然不同的“十八学士图”在宋、元、明、清出现。

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在,和“十八学士”的关系鲜明了,但这“春宴”,还真不一定是春天。

“春宴”食

看看桌上的果盘,里面有桃子、葡萄、石榴、梨、莲蓬等,其中葡萄和石榴都是汉代传入我国。

几幅图式相似的作品中也有桃子的出现。

《文会图》中的桃子的确很丰富,但这哪里是春天的果实呢?

往昔不同今日,人们如今几乎能在四季吃到各种反季水果,古人哪有这般口福。

桃子、葡萄、石榴、梨、莲蓬等都是在夏季末到秋季成熟的果蔬,最早也要七月份,离春天远得很。

若非要说是春宴,那与图像中的季节是没什么关联了,至多只能附会是李世民当年在长安设文学馆一事有萌芽之意。故尚不清楚题跋中“春宴”说法的由来。

因此,还是称为南宋佚名《十八学士图》更合适。

时间、定名和画面虽然不符,但在其被创作的宋代,美食相当值得一提。

宋代时,宴饮种类十分丰富,例如登第士子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科举四宴"之一的琼林宴便是自宋代开始;更有继承前代的开芳宴;

前者奢侈旖旎,美酒多如渑水,美食堆如小山。

(宋庠《庚午春观新进士赐宴琼林苑因书所见》:沼浮渑酒渌,坻聚舜庖羶。)

后者主要形容的是墓室壁画中比较私人的、表现夫妻恩爱的宴饮伎乐。

唐时则有诗文表明它可以是夜宴: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有宴必有好滋味。南宋时,以我们的《十八学士图》中出现的莲蓬作为主要食材,就能创造出一道馋煞人的精美菜肴——莲房鱼包。

拍摄自《宋宴》一书插图

简单说来就是,把鲜嫩的莲蓬底部切平并挖空,再把腌制后的鲑鱼肉碎酿入莲房,蒸熟后将其中蒸满清香味的鲜鱼丸取出食用。

这是南宋

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录的李春坊家宴的一道创意菜。这部书既是菜谱,还兼有掌故、诗文,涉猎丰富。

“春宴”饮

美食下了肚,饮品也不能少。

画面中的茶事活动便是点明作品所处时代上限的关键因素。

煎茶活动早在唐时既有,风炉与铫子,为煎茶所用之器。

至于点茶,却是用汤瓶,而不用铫子,点茶之汤瓶与方炉的组合,也每见于宋代图像。

与煎茶多用于二三知己的小聚与清谈不同,点茶多用于宴会,包括家宴,多人雅集等。

宋代的汤瓶,在唐代称为注子,有温碗的注子和没有温碗的注子可能分别指向茶注和酒注两种用途,由于烹茶的加热过程,温碗更直接的功能在于防烫。

且唐代注子的流,即出水口,其长度往往较宋代更短。

宋代流行的饮茶方式相较于唐代而言,虽然都是以末茶法为

主,但点茶法改变了此前将茶末置于茶釜中煮而后分饮的形式,转而将茶末置于茶盏中以汤瓶中的开水注汤啜饮。这一改变将饮茶时的主器物从茶釜转为了茶盏。

而正如卷中宴饮和烹茶桌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杯或盏下面都搭配了一个盏托。

“盏托”一词最早记载于北宋,但有出土文物证明唐代时已大致具备上下两托夹中心一碟的盏托,只是具体的大小,材质,深浅与宋代有些许差别,画面中的盏托从形状和外观看更接近宋代时的青瓷盏托。

在这里能看到盏托的叠摞形式,还能发现画里的盏托的上半部分直径大过茶碗的底足,当白色茶碗放置在青色盏托上时,白色短了一截,且不使用茶碗时可将其倒扣在盏托之上。

盏托除了瓷质,金银,还有漆器质地。南宋时有一部很特别的书,将十二种茶具纷纷拟人化,并给予了名姓,官职。此书即是南宋审安老人所著的《茶具图赞》,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具图谱。

例如漆质盏托叫漆雕秘阁,别称:承之、易持、古台老人。赞曰:

以其弭执热之患,无坳堂之覆……

而亲近君子。

十二种茶具分别是:韋鸿臚(茶笼)、木待制(木椎)、金法曹(茶碾)、石轉運(茶磨)、胡員外(茶杓)、羅樞密(茶罗)、宗從事(茶帚)、漆雕秘閣(茶托)、陶寳文(茶盏)、汤提點(汤瓶)、竺副帅(茶筅)和司軄方(茶巾)。

那么,如果跨越主题和绘制时代的背景来看,画中的官员可不止几位学士,还有许多位“同僚”在餐桌,地上,零零落落的躺着呢。

至于画中酒,出现方式比较特殊,是以醉酒者和旁人的搀扶来表现的,正是前文提及的那位“不知是喝高了还是没喝好”的先生。

“春宴”乐

当代人吃饭时看综艺,古代乐人却要饿着肚子对着餐桌奏乐。

在中段的宴饮情节中,有一群乐师的身影,乐器可见箜篌,笙,萧,笛,古筝,拍板,以及横抱的使用拨子弹奏的琵琶。

箜篌,古称"坎侯"或"空侯"。是东汉时期已经流行于广大社会中,普通家庭对女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教具。

笙,有些模糊了,以一张同样描绘了十八学士主题的作品为例

古筝

拍板,不仅在这幅画里有,《文会图》中也有他。白描图为《乐书》所绘的大小拍板。

琵琶在唐代后期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毕时的“沉吟放拨插弦中”说明诗中琵琶正是用拨子演奏的。

“春宴”小动物

画中的4种并15只动物,好几位都倍儿有戏。

除了人的活动外,还有小动物的参与。

抓痒的细犬:

看起来不像鹰的鹰:

撒娇打滚的马儿:

攀胸上挂了红缨球的马儿

这张被攥在手里的红缨球,起初猛地一看,还以为是个灯笼——

定睛一看,原来是要挂在马儿身上的装饰。这种红缨球,《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马儿和乾陵石仗马胸前也有。

宋元文献已常见“细犬”一词,且杨二郎身边的哮天犬正是细犬,《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那怪急铩翅,掠到边前,要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径投北海去。

另外,古代图文中也常常将细犬和鹰并置,特别是出现在游猎场景中。

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让我们看看在画面马背上出现的神秘毛皮……

回看南宋词人郑昺的《题阎立本十八学士图》那句

“五鞍施狨乃禁从”

中的狨,指的其实是一种毛发长而软的猴子,其皮毛常被用作鞍褥,也即马背上的这些绒毛。

似猴而大,毛黃赤色,生广南山谷间。

皮作鞍褥。

这幅画出现了四块狨皮,与诗文相近却又不完全相符。立足于拒绝以奢侈爱好剥夺野生动物生存权利的立场,以及材料研发能力强大的今天,则大可不必。

相隔近千年,虽然《春宴图》中反映的不是真实物象的春天,《十八学士图》也从唐代最早纪念文学馆成立的一画一赞随朝代更迭走向了抒发雅兴的私人赏玩功用,

但是屏幕前正被春天包裹的你,仍然有机会以你的视角对着画卷参与这场绵延至今的千年筵席,仍然有机会期待属于你的“绿酒一杯歌一遍”,“斗酒相逢须醉倒”。

重中之重是,发觉并认识尚未穿破春泥的我们自己,与志同道合者开发并迎来大家旅途中新的可能性。

那么,

“这个春天,你想喊谁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