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书学之路——第四届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论坛依托“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成果系列之篆刻专题展”、“从篆刻到印学”研讨会,构建书法专业教育实践和创作展示交流的平台,展现近年来书法专业学科建设和教育成果。稍早,3月28日,“吴昌硕奖”第六届浙江省篆刻大展评审工作在宁波举行,本次大展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联及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吴昌硕奖”得主将可以享受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人才奖励政策待遇。
历史上浙江就是中国的篆刻大省、强省。元代印学奠基人吾丘衍、赵孟頫均出生浙江,影响印坛150余年的清代浙派篆刻代表人物“西泠八家”清一色杭州人。中国第一个民间印学团体西泠印社也是在杭州西子湖畔诞生,篆刻精英荟萃,享誉海内外,承续光大了吴昌硕为首领的海派篆刻、王福厂为旗手的新浙派篆刻的辉煌,“涛声听浙江,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又是在1949年之后不多的恢复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篆刻组织,在全国印坛登高望远,一呼百应,管领风骚。浙江美院(中国美院前身)率先在上世纪60年代创设书法篆刻专业,专门培养书法篆刻人才,学院教育崭露头角。浓厚的印学氛围下,浙江还涌现了一些学者型或被画名掩盖的篆刻家,如马一浮、黄宾虹、潘天寿、朱孔阳、周轻鼎、任铭善、周昌谷等。1976年之后从南到北逐渐在全国兴起的书法篆刻热,杭州仍然属于打头阵的先锋队伍,《杭州篆刻》、《西泠艺丛》先后崛起。前几年《中国篆刻》落地杭州,锦上添花。嘉兴桐乡创办中国首份《篆刻报》,西泠印社跟进编辑《西泠艺报》,桐乡君匋艺术院的捐赠建立使得桐乡拥有了篆刻之乡、篆刻聚焦的光荣与优越感,加之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余任天、方介堪、邹梦禅、谭建丞、叶一苇、陈左夫、王京簠、吕迈、李伏雨、周节之、毕民望以及众多韩登安弟子们的推波助澜,相当长一段时间浙江篆刻都是昆仑出世,独占鳌头,除了上海、江苏可以联袂抗衡,晤谈一室。包括印石文化研究传播,浙江犹然“弄潮儿向涛头立”,政府主导的青田石文化节的华丽亮相,极具前瞻性。中国最早一枚有确切考证的宋代官员叶腊石私印在绍兴新昌出土。如果明代王冕(浙江诸暨人)、文彭不发现“处州灯光冻”(今丽水青田石),文人流派篆刻能否存在或许要打个问号。
比中国书协还早一年成立的浙江省书协一开始就把书法篆刻的实践与理论同步抓紧推进,尤其是篆刻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一直红火没有衰败过,当浙江书法在全国的成绩被江苏等省份追赶的时候,浙江篆刻“居安思危”,请进来,走出去,海纳百川,百川归海,不断自我升华。无论在最权威的全国书法篆刻展抑或最权威的全国篆刻展(单项)上,浙江篆刻长期稳坐第一把交椅没被动摇过,西泠印社社员浙江亦人数最夥。浙江印坛由于有浙江书协、中国美院、西泠印社三位一体的坚强篆刻熔炉的锤炼,视野开阔,实验多元,年轻梯队建设欣欣向荣,地缘印学文化优势明显,成为理所当然的篆刻印学朝圣地,引发印坛轰动的印学篆刻新思潮、新方法多半从这里向外界输送,如上世纪90年代轰动全国的新概念篆刻展、细朱文篆刻展,进入新世纪的“孤山印证”等等。刘江、朱关田、林剑丹、余正、张耕源、祝遂之、陈振濂、来一石、汪永江、吴莹、桑建华、蔡毅、戴家妙、鲁大东等老中青三代影响力人物,或在篆刻理论、或在篆刻创作两极方面为浙江篆刻赢得了经久不息的骄傲,浙江女篆刻家数量、质量更是他省难以超越的一堵高墙。西泠印社出版社、中国美院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系列印学篆刻出版物的出版作为业内品牌,也为浙江篆刻繁荣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浙江篆刻市场的壮大全国罕有其匹,类似印泥的印文化衍生产品赏心悦目。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浙派篆刻鼻祖丁敬的这首著名论印诗正是今天浙江印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