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国

2010年7月31日,主要以推介有实力的当代优秀的中、青年美术家,又致力拓展国内艺术市场的“华艺廊”,继“犹在镜中——车健全作品展”之后,再一次给广州艺民推荐了一位素行高雅、造诣精湛的水彩画家——贺建国。

贺建国的大半生时间都致赠给了水、彩的研究与教学,间期出版关于技法研究的专业教科类书籍十本,发表在专业刊物或收录于大型展览画册的作品数十幅,作品也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金彩奖组委会等大型机构收藏…这些足以说明贺建国是一个技艺精湛、修德甚高的优秀教学者。提到95年创作的描绘了形态各异的山丘、千岩竞秀的盛大场面的《山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时的情景,贺建国用了一个颇具北方调笑腔音的“被留”二字,至于收藏贴金的600元钱,其低调又沾点傲喜的告诉记者:那个年代机构收藏作品,一般情况很少给钱,更何况是600元,更何况是水彩画。

后半句“更何况是水彩画”,不经意揭露水彩画在中国美术界的所处的卑微地位,造成这种卑微处境的原因,华艺廊的负责人张向东先生浅举了两例:一是,水彩画传入中国不过上百年左右,它的历史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画不能比,与几乎能代言资本的油画相比又显得如此的“小画种”。二是,水彩画一直都被用作美术教学的前期阶段,人们大多数将水彩画只作创作的基础进行训练。从没被举到一个高度去解读,长期以往致使人们对水彩画产生了偏颇的认识。

张向东对美术界长期潜在的“画种”之分,许多年前早有自己的看法。并于07年就水彩大师王肇民百年诞辰之际,专门在中国美术馆策划举办了“百年王肇民”专题展览,此展览是结合学术与市场方式运作的经典范例。展后,王肇民的水彩作品得到了近乎合理的“价值”定位。继而,也使张向东经营的华艺廊一举成为当年由雅昌艺术网主办的艺术中国评选为全国年度画廊。而当记者问起现在水彩画的市场的时候,张向东还尤为可惜的回答道:“说实在的不是很好,与版画差不多。此次对贺建国先生作品的定价也不是很高,近乎合理吧。关于拍卖方面:几年前也曾有人做过水彩画、版画的拍卖专场,最后效果都不好。”

此言过后,张向东又作了一个颇为乐观而严肃的断定:“最保守的估计,未来的艺术界或者市场没有画种之分,只有好画与不好的画。”

而这一切贺建国都心知肚明,但是,他还是在自己此次展览的自序中写到:“我从小喜欢画画,后来才知道,绘画的门类很多,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数十年来,在研究过油画、水墨、素描、水粉、水彩之后,我最喜爱的还是水彩画。”又给作者简明的解释了不选油画、国画的原因:油画虽色彩与造型的厚重、丰富性是无与伦比,但它十分缺少国画的东方民族韵味。而作为渗透着东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气息的国画,又无法表达现代社会如此“色彩斑斓”生活情趣。尤其是水墨中的那些黑灰,其觉得根本不能切实的表达现代人的心境。即此,贺建国选择了水彩,也不觉中肩负了以水与彩表现国韵的重任。

贺建国教授直至退休之后,开始有时间行山涉水,大展其悟景技变的创作功力与其独有的自然肌理表现。有关贺建国创作的具体经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刘树杞在一篇文章这样写到:“一次在皖南的山村写生,发现流动的河水,清澈得连一米以下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游鸭摆动的红蹼也历历在目。他触景生情,决心要把这清澈的水的审美感受充分表达出来。……为了再现那清澈透明的视觉效果,他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但觉得用什么颜色都‘灰’,都不理想。他翻阅了许多资料,综合了画倒影、波纹、反光以及水下透视、折射的表现原理,一点一点地精雕细刻,但数画其稿,都不理想,因为过分的写实处理常常会失去绘画的韵味。为此他又作了多种有别于常规的实验。一次作画时,突然发现一些显眼的色彩斑块在纸上出现了,这本来是由于纸面的粗糙、涂抹不匀、颜色沉淀造成的,看起来还有些‘脏’,他凭着长期的色彩经验,经过细心调整,使水面上明亮的石块与水下的色彩形成反差。顿时那些点、块竟然转化为水下沙砾的影像了,反而使水面显得更加透明。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他从偶然发现到主动运用肌理入画,使水彩产生了自然天成、意趣盎然的效果,他的作品也由此而增添了几分妙趣、几分神奇,充满着梦幻般的诗情画意。”

自此,贺建国逐渐对自然肌理寻找到了一套自己几近于“天成”的处理方法,我们都知道水彩画的创作流动变换,效果蕴含着极大的偶然,此偶然又可以“缘”做解。贺建国每次与画面效果的结“缘”,就会得到不同而独特魅力的画面与自然肌理的处理方法。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终生一劫,如同当下艺术界的大多数一样,一招吃此生,不再有胆量继续革新创作。但是在贺建国这里,那可谓是“新的增长点”,兴奋不已之余继续探求新生,致使他的几乎每一张画都如同出自他人之手,实在让人敬佩不已。

正如秦征教授所言:“行修则悟,悟则变,变则新。唯艺术语言独创,肌理天成。或问奥秘何在?坦言‘真师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