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下岗女工、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再加上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模式,重庆堰兴剪纸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见本报15日四版)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得到了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大渡口区堰兴剪纸艺术中心负责人孙玲昨日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公司产业化运作,有完善的工艺流程,独立的财务结算。专职工作人员有6人,设计制作人员多达200余人,年销售堰兴剪纸6万余幅。我国传统手工艺面临的艺人“老龄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资金“短缺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在这里都没有出现。

三无模式 降低流动资金依赖

如果有谁以为堰兴剪纸的员工都是坐在车间里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她们都是SOHO(在家工作)族。

孙玲介绍,他们采取的是“无厂房、无资金浪费、无货物积压”的“三无”运营模式。面向全市招收学员,免费培训三个月后,学员基本掌握剪纸技巧,这时,中心会交一些订单给学员,学员回家完成作品,由中心挑选后出资回收。

家住大堰一村32-19的秦玲说,她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堰兴剪纸的运作方式,让她可以兼顾家庭。而这样的运营方式更大的意义在于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员工免费学习技术,但没有基本工资,学会后就可以接单制作,我们按订单收购,这样就避免了货物积压,也免去了资金浪费。”孙玲说。

定位准确 重点开辟高端市场

堰兴剪纸要生存就必须面对市场,而传统手工艺怎么与市场对接?

“我们没有选择低端路线,而是从高端市场起家。”堰兴剪纸艺术中心负责人孙玲说,2004年6月,堰兴剪纸的第一本剪纸作品册《中国少数民族人物》制作完成。同年8月,共青团大渡口区委组织的重庆市“海归博士研讨会”在大渡口召开,经过争取,精良的制作和优美的构图打动了主办方,最后,共青团大渡口区委采购了堰兴剪纸作为会议礼物。“定价每册45元,首批销售50册,堰兴剪纸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随后,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旅游商品,主要面向政府采购市场。2006年,堰兴剪纸被列入重庆市30个创意产业项目之一,被确定为重庆市政府的外宣礼品。同年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堰兴剪纸亮相三峡博物馆,成为赠送给前来参会的全世界各市长的礼物,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地订单纷至沓来。2009年,堰兴剪纸被确定为“首届重庆台湾周”指定礼品,受到台湾来宾的高度赞誉。

“除了政府采购,我们主动走出去上门推销。”孙玲说,平时她经常与工作人员一起到各大高端楼盘的销售中心推销剪纸。“剪纸是艺术气息很浓的商品,能够吸引高端人群。”经过不懈努力,今年3月,朵力尚美国际采购了80副剪纸作品作为开盘礼物赠送给业主,此外金科集团等房地产企业也曾购买堰兴剪纸作为赠送给别墅业主的礼物。

按质回购 从业者积极性高

传统手工艺经常遇见的问题是,产品市场不认可、从业者收入日逐减少,后继无人,而堰兴剪纸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因为它有一个良性的生产、加工、后购、销售的模式。

一是其制作人员都是下岗人员,作品可在家完成,方便它们照顾家庭,免去后顾之忧;二是它们完成作品后,中心按质给价回购。2004年进入中心的下岗女工周英说:“我现在平均每月能制作20幅剪纸,每幅能以30元到100元不等的价格被街道回收,最高的一个月收入5000多元。”如今,堰兴剪纸艺术中心的员工在每月保证正常工作量的前提下,收入有1000-2000元不等,“比我们的下岗工资和享受低保高多了。”

孙玲介绍,从2004年开始,堰兴剪纸艺术中心每年办两期免费培训班,现已培训下岗职工、低保户、残疾人共4000余人,吸收了500多名优秀的剪纸骨干从事剪纸制作。现在,堰兴剪纸的年销售量约为6万余幅,最高每幅售价为6000元,在为社区居民和下岗工人增收的同时,也保护了民间传统艺术。

重庆剪纸1500年历史

重庆剪纸此次与河北、陕西等地剪纸一起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请项目,顺利通过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庆剪纸主要以北碚剪纸、堰兴剪纸为代表,北碚区文化馆长董进波介绍,北碚剪纸已经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南派剪纸的代表之一。“我们已经进入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年前就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大渡口堰兴剪纸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既传承中国剪纸艺术深厚的文化沉积,又突出巴渝文化特点。今年6月大渡口区堰兴剪纸艺术中心上报材料,申请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想到却代表中国剪纸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