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彭翰孙、沈秉成、周作镕、朱镜清四家书跋墨迹,笔者于1988年见于他人的藏箧(小箱子)中,因主人嫌此四人比诸书跋墨迹的作者“名头”冷僻,愿以廉价(人民币20元)出让。其实,在此墨迹作者中,除彭翰孙的书跋因墨迹上的落款仅署“翰孙”,钤“南屏”一印,而一时难以查考其姓氏及生平事略外,沈秉成、周作镕、朱镜清三家,在吴昌硕的《石交集》中就均有他们三人的《传略》和为他们刻的印章或作的诗。再则,笔者细审四人书跋墨迹均作于光绪六年(1880年),内容都为清同治年间曾在苏州做知府的金石书画鉴藏家吴云(1811-1883年,号平斋,晚年号退楼、愉庭,浙江湖州人)及儿子吴苓芗生前所研临的《颜家庙碑》帖的题跋,堪为十分难得的地方文献,遂为笔者收藏。

最近,笔者读清代吴大澂的《愙斋诗存》时,见有“送彭南屏翰孙之官粤东”五律诗两首,并有按语:“彭南屏为同邑文敬公孙”,始知“翰孙”姓彭,字“南屏”,系吴门彭文敬公彭蕴章之孙。彭氏一族系吴中(苏州)望族,自从彭定求为清康熙状元、孙子彭启丰为雍正状元以来,世代科第传家,门庭显赫。因鉴于彭翰孙书跋墨迹中有“(媳)妇名毓荪,号意兰,年十八。他日当向愉庭老人乞其诗,刻之以传后世”之语(图1)。笔者便到苏州图书馆古籍馆查检,果然在彭翰孙《师矩斋诗録》二册中所附其妻吴清蕙《写韵楼吟草》之外,还有儿媳吴毓荪的《意兰吟剩》一卷。即从中对彭氏的生平事略也有所了解,再结合彭翰孙书跋墨迹内容,便引起笔者探究清代苏州家族中闺阁才媛文化的兴趣。

苏州,文化发达,是人文渊薮之地。如封建时代科举中的“状元”,在清代苏州共“产出”二十六名,为全国各地之冠,所以有人把“状元”说成是苏州的“土产”。在封建时代一个家族要迅速发达起来,只有通过读书而仕举,继而“科第传家”后才能成为名门望族。如清代苏州的吴县潘世恩为乾隆状元、长洲彭定求为康熙状元,堪为这方面的代表。如长洲彭氏在其《义庄规条》中就明确规定,族中子女必须读书,还允许女性进入私塾,享受和男子平等的教育,使得不出闺门的女性,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教养,饱读诗书,成长为多才多艺的闺阁才媛。而望族的形成与长期生存,还往往通过门第相若的联姻来维系。封建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要通过婚姻的纽带来建立或加强两个家族之间的社会、政治乃至经济的联系。从优生学的角度看望族之间的联姻会有助于优秀人才的产生,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这些现象和特征在笔者收藏的这件清人彭翰孙的书跋墨迹中都有所反映

彭翰孙(1834-1886年),字南屏,室名师矩斋,长洲(今苏州)人。系清道光工部侍郎彭蕴章的孙子。

图1

彭翰孙书跋墨迹系纸本,纵30厘米,横18厘米,所作行书写得挥洒自如,具潇洒之美(图1)。跋文中的吴苓芗受家学影响,故周作镕跋语中有“自幼研究金石篆隶之学,又工篆刻,得秦汉人遗意。为父执道州何子贞、仪征吴让之二先生称为小友”。可惜他才高命短,英年早逝。故耦园主人沈秉成(1823-1895年,字仲复,浙江湖州人。清咸丰六年进士,官至广西、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在书跋中有“人有才绝高而年不永者,昔贤比之玉折兰摧。……披览数过,怅触予怀”之叹。彭翰孙的儿子彭泰士(光绪四年进士)与吴承潞(吴云次子,号广庵,同治进士)的女儿“诗笔清隽”的吴毓荪(意兰)订秦晋之好,但不幸使吴意兰遽然病逝,让彭、吴两家祖辈痛惜不已。彭翰孙便向吴云索取其孙女吴意兰的诗稿,欲刻之以传后世,但彭氏的这一意愿直到他去世后才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刊印的《师矩斋诗録》中得以实现。

在《师矩斋诗録》后附彭翰孙之妻吴清蕙《写韵楼吟草》诗草、词草各一卷,儿媳吴毓荪《意兰吟剩》一卷。吴清蕙(1834-1885年),字佩湘,号建之,室名写韵楼,苏州人。她是清道光状元、礼部左侍郎吴钟骏的女儿,自幼聪慧,涉猎文史,喜欢吟诗作对,兼善楷书,十九岁时就嫁入彭家。《写韵楼吟草》由吴大澂题签(图2-1、2-2、2-3),其中“诗草”存诗一百二十余首;“词草”存词四十余阕。她堪为清代苏州闺阁才媛的代表,而吴、彭两家的联姻,又堪为当时望族得以形成、维系的一个典型。

吴毓荪(1861-1878年),字意兰,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意兰吟剩》由其同乡前辈、书法名家杨岘题署(图3),咸丰江苏按察使李鸿裔题序。《意兰吟剩》中有如“夏日园居杂咏四首”,即以其祖居听枫园(该园今用作苏州国画院)中的斋馆“金石寿世之居、听枫山馆、柳南书屋、墨香阁”为题,如有诗“墨香阁”云:“垒石为小山,磴道迂回上。地隘势则崇,凭栏惬幽赏。烟云蔚奇观,历历如指掌。”而今在该园东南隅的假山上可“磴道迂回上”以远眺观览园中南部诸胜景色,并可体会这位才媛的诗情和才思。

《意兰吟剩》卷末有彭泰士跋记,记谓:“余家与归安(今浙江湖州)吴氏世有交谊,同治甲戌(1874年)重闱为余聘意兰为妇(吴意兰时年13岁),远近即交传新妇博学能诗,为闺阁名媛。越四载,余从广州旋里小试,兼议婚事,纳征有日,意兰遽以时疾殂,逝年仅一十有八,人咸惜之。余奉重闱命,取其殡归葬余家,以永二姓之好。……今春(指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刊二亲稿成(即《师矩斋诗録》、《写韵楼吟草》),附意兰作于后,零篇剩句,倘附以流传,庶几后之人诵其遗诗知闺秀中尚有意兰其人者,吾知意兰为不死矣。”从中可知彭、吴两家因皆能“科第传家”而成为世交,并结为姻亲。不幸的是这位“博学能诗”的才媛,还未及过门竟遽然夭折。她的未婚夫为“永二姓之好”,将她的灵柩归葬于彭氏祖茔,这些又堪为当时望族得以形成、维系的例证。而《写韵楼吟草》、《意兰吟剩》闺阁才媛文化的得以传世,也为清代苏州望族家史文化所使然。

参考文献:

1、光绪辛卯刊本《师矩斋诗錄》二册,苏州图书馆古籍馆藏本

2、沙先一著《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中《潘氏词人与家族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