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实验艺术”意味着什么?中国实验艺术教育现状如何?学习“实验艺术”的青年艺术家们应该怎样创作?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之后,又该如何继续创作?

聚焦全国青年艺术家生态,关注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创业生涯发展,探讨青年艺术家成长机制,“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交出了一份答卷,该展正是对我国近五年来实验艺术领域教学、科研、创作及学生发展成果的系统呈现。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杨晓宇撰写的关于“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的评论文章

近日,“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暨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于江西景德镇顺利开幕。本届文献展与教育大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主办,是对我国近五年来实验艺术领域教学、科研、创作及学生发展成果的系统呈现。

自 2006 年到 2017 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相继举办了“源于生活”、“和而不同”、“教学相长”三次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和两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文献展和教育大会成为了全面检阅我国实验艺术教学质量和科研创作成果的重要平台,是系统展现中国学院实验艺术面貌的重要窗口,更是探索实验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集结点。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业不断将“实验艺术在学院”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命题、文化命题乃至社会命题予以研讨和拓展,延伸出指导未来实践的新方向。五年一次的“文献展”和“教育大会”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版图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在国内外实验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 “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暨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开幕及展览现场

2022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教育文献展以“新青年”为主题,聚焦全国青年艺术家生态,关注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创业生涯发展,探讨青年艺术家成长机制。本次展览由四大板块组成,分别是:“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教育文献展”、“第三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十八案——中国实验艺术教育课程展”、“陶溪川公开课”系列讲座及驻地创作计划。

“新青年“与实验艺术的三个瞬间

文:杨晓宇,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3月15-16日,“新青年——第四届实验艺术文献展”于景德镇开幕。自2006年始,实验艺术文献展每五年一次,回顾、梳理中国学院实验艺术的阶段性教学成果。本届展览聚焦三大主题——学院、体制、艺术家生态,除了系统呈现全国108位青年艺术家生存与创作现状的文献展以外,“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十八案——中国实验艺术教育课程展”、“陶溪川公开课”和艺术家驻地计划也在同步进行,从生态观察、学科建设、体制发展,以及社会美育实践等角度共同探讨实验艺术这一学科与今日社会的密切联系。

·历史进程中的实验艺术文献展·

“新青年”这一主题,不由把本届文献展与实验艺术学科置于更加深远的历史文脉之中。1915年陈独秀创刊《青年杂志》时,将青年比作社会之细胞,应该给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同时又以“六义”告诫,其中包括“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开一代思想启蒙,深刻影响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 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的《敬告青年》一文

半个世纪后,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出现,上承五四的革新精神,在经历了“星星美展”的反叛与激进、“85新潮”时期的形式探索、90年代对国内社会议题进行探讨的历史阶段之后,二十世纪逐渐走向常规化与合法化。实验艺术文献展便是建立在此历程之上,是对二十世纪以来,走进学院的实验艺术学科的周期性回顾。前三届文献展“源于生活”、“和而不同”、“教学相长”见证了实验艺术学科基本方法的建设,期间伴随着各大院校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开设,以及中国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的成立。及至本届,发展了近二十年的实验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语境和命题。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禁止掉头”海报

▲第四届实验艺术文献展“新青年”展览现场

本届文献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在教育大会的主旨发言中对“实验艺术”一词进行再定义,他认为“实验艺术”这个词在曾经艺术学院系统还比较传统和不够开放的时代,成为把多种多样的工作纳入现有学院体系时的一个精致词汇,因为它比“前卫”、“先锋”要谦逊和平等,包含着一种做着试试看的含义,但是却并未凝聚成为明晰的、可操作的方法。他继而引用贡布里希从自然科学领域借用“实验”一词来描述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工作方法的观点,认为今天的实验艺术也应该如科学工作一般,用完备的实验流程、理性的工作态度、以及具有问题导向的工作方式,来推动创新的艺术实践。今日实验艺术的发展需要源头活水,需要新的命题,不能躲在象牙塔里面,要与社会需求挂钩,要与科学技术挂钩。


▲本届文献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导览现场

上述发言表明了今日实验艺术所面对的两重议题,一是实验艺术学科体系的完善需要引入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二是要看到实验艺术与社会相互作用、促进的关系。此二点亦是本届文献展策展思路的出发点:学院内——学科与体系的建设;学院外——市场与体制的健全;以及脱胎于学院教育、成长于艺术体制的青年艺术家现状,他们是学院教育与体制建设的成果体现。

·瞬间1:作为学科的实验艺术建设·

邱志杰在《实验艺术概论》中写到:“必须有一群人专门研究艺术实验的方法论和规律,自觉地展开艺术实验,探索艺术实验的设计方法、操作方法、印证方式和评估标准,以及教学规律,从而建构起我们关于艺术实验的知识体系[1]”。本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的首场研讨会——“学院给了我什么?学院还应该给年轻人什么”便聚集了这样一群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各大院校的实验艺术教育者,分享作为学科的实验艺术建设经验。

▲本届文献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导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前任院长管怀宾在《超融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的发言中提到:“学院如何教授给年轻人经得起质疑的知识是一个难点,我们没有既成的方法论和经验来学习,只有在一次次融合经验的过程中来重构知识体系”。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优化整合多个专业建成跨媒体艺术学院,如今形成了包含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个板块多维互动的教学格局。管怀宾希望在今后,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能够全面优化当代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从媒体与技术、媒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来推动对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和跨媒介性的研究。

从重构自身,到重构当代艺术教育,是本届文献展所呈现的实验艺术学科在今日所面对的新使命。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武小川在发言中认为:“由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教学所推动的中国当代艺术教学正在走向国际化,但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的危机,如何做到全球化时代的本地教育实践,是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乃至今后的科技艺术教育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关注地方与本土,是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长期以来的课题,他们的“关中艺术合作社”项目,长期以来用社会学的方法,开展田野调查,来理解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艺术实践。另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层面上,武小川也认为实验艺术教育有着包豪斯学院和黑山学院的传统,由此他所在的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致力于构建成为一个联系学院与社会的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用自发与集体的力量去完成学科的建设。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学科专业架构

可以看见,与前几届文献展聚焦于实验艺术创作方法归纳与梳理,确立实验艺术学科的教学脉络阶段不同,本届文献展的讨论内容已经转变为实验艺术如何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要求实验艺术自身学科体系的完备,不仅是多学科的联合与探索性的尝试,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知识脉络,提供深度理解世界的思维训练。在此次教育大会上,邱志杰汇报了他的教材编写进度,《实验艺术概论》、《总体艺术概论》、《科技艺术》、《在陶溪川讲当代艺术》都正在写作、出版、再版的进程中;芝加哥艺术学院科技艺术系主任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也在发言中介绍其专著《遥现与生物艺术(Telepresence and Bio Art)》即将在中国付梓出版;除学科教材的编写、出版外,如武小川的《艺术社会学的文化实践》、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邓碧文的《机械互动艺术》、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张梓倩的《诗歌实验》等课程,也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坚实的课程架构,这些成果亦是本次文献展和教育大会的展示重点。

▲芝加哥艺术学院科技艺术系主任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Kac)视频发言

在本届文献展举办前夕,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本科专业的申报成功,使得“科技艺术”在中央美院已经发展成为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教学架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再次呼吁加强科技艺术学科建设、推动科技艺术发展。“科技艺术”的确立无疑给实验艺术学科注入了新的内涵,促使央美实验艺术学院形成了社会-科技-实验三者互为滋养的学科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学科架构

·瞬间2:新青年

——第一代教学成果的系统呈现·

本届文献展选取108位出生于80年代后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成长于自由教育、全球化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经历见证了二十世纪以来实验艺术进入教育系统的历史进程,是实验艺术走向常规化、学院化后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实验艺术家。


▲ 展览现场

因此,展览主题聚焦于对这一批青年艺术家的生态调查,关注各校实验艺术方向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创作、创业及艺术生涯的发展面貌。在案例选择上,展览以自主报名、院校推送、专家推荐三条通道开展征集工作,最终入选的艺术家中,约有27.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2.2%来自中国美术学院,11.1%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则各大致占比7.4%[2],其它院校诸如四川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集美大学,以及海外院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加州艺术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也都进行了全面呈现,是当代实验艺术教育的“抽样调查”。

▲ 展览现场的艺术家个人成长年表

在布展思路上,本次展览不局限于对参展艺术家某件作品的单一呈现,而是在相应的空间内力求系统展示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因此展厅里艺术家的履历介绍更似个人自传,在参展年表之外,我们还可一窥其何时接触艺术、何时创作第一件作品、曾受何人启发、何时结婚生子、何时创办工作室、何时出国、有无从事其它工作……中国实验艺术二十年的掠影,由每一个个人的抉择构成,这些悉数呈现在一面面展墙之间。



▲ 布展现场

从艺术家对个人成长经历的书写中,可以发现代际之间的细微差异。比如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很多如今已经成长为第一代实验艺术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承上启下;90后新生代的艺术家国际化程度更高,此届展览约21%的90后艺术家有海外留学经历;新生代艺术家中关注新科技和材料的人群占比更多,比如“花家地AI小组”,其成员多出生于99年前后,在央美科技艺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该小组成员的作品已经入选下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之中。此外,艺术家专业背景也值得关注,除了实验艺术学科背景外,来自诸如雕塑、建筑、戏剧文学、舞台美术、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参展艺术家也数量众多。实验艺术学科的边界正在日益模糊,溢出纯艺之外,成为各专业扩宽自身语言的工作方法,这也与邱志杰所言今日实验艺术的新定义相契合。

另外还可察觉的是,年轻代艺术家的商业化程度正在增加,许多艺术家在参加展览的同时也运营着画廊,或是成立公司接受社会订件,这主要以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家居多,比如王志鸥的黑弓团队,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上担任视效总制作和奥林匹克主火炬设计;也有传统艺术的市场转型案例,比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陈志远专注于传统木工艺,他创办的公司“理木工坊”将传统中式家具的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和其自身成长经历之间,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艺术家在自我表达与市场机制之间所进行的协商,如肖戈在教育大会上所言:“新业态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他们不被意识形态束缚,也不像上一代艺术家,对于批判艺术体制及确立艺术主体性抱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而是善用艺术体制带来的既定便利,用作品呈现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及思考”。

·瞬间3:走出学院

——实验艺术的体制与生态·

本届文献展走出院校,落地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区,由中央美术学院携手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举办,期间包含面向社会的公开讲座以及艺术家驻地创作计划,这是实验艺术经历了学院淬炼,重新面向社会、融入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缩影。

▲ 展览开幕式现场,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

回顾2000年之前的一系列实验艺术展,徘徊在主流之外,辗转寻求自身位置。比如在90年代,国内当代艺术体系(无论是评价体系还是商业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的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和展览一方面受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本土传统艺术体制的限制,比如黄专在1996年所筹办“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1996-1997”就受到来自体制内的阻力而被临时取消。黄专在筹办展览时曾期望为中国当代艺术创造一种运作体系或机制,可以根本有别于旧有机制,他认为“在中国建立一套这样的体系涉及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引入新的策展手段、开设新的展览空间,甚至变更税法以鼓励人们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资助……这需要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大众媒体的合作,需要商人来担任出资人,还需要思想开放的政府官员来协助发展当代艺术[3]”。虽然展览因故取消,但黄专当年的构想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症结所在,颇具前瞻性。他的构想在二十五年后似乎成为现实,以此次实验艺术文献展为例,展览受到景德镇陶文旅集团的资金支持,以及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也新设实验艺术专业,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在市场经济间寻找到自身位置,其对人群的凝聚能力、对产业迭代的创新能力被看见和证实,正在成为带动城市旅游发展、促进产业更新的力量之一。

凤凰艺术全媒体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在教育大会上的发言中认为,近年来国内数量剧增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城市间的双年展、艺博会等艺术机构和活动,体现了中国对当代艺术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支持。艺术机构已逐渐成为城市美化建设、公众美育的重点,这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展示平台,为青年策展人、青年艺术家创造了更多机会。她历数近年来诸如青年艺术100、CAFAM未来展、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华宇青年奖,以及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合作发展计划”等数量可观的、关注于青年艺术家的展示与支持计划,认为近年来无论是官方、学院、还是商业机构,都呈现出对当代艺术、实验艺术的浓厚兴趣。另外从市场表现上来看,肖戈也认为:“以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逻辑和市场风格由西方主导,疫情后资本外流受限,市场风格切换,本土购买力与本土市场集聚的各方力量共同促成2021国内当代艺术本土市场的乐观行情。青年藏家群体在2021年大面积登场,体现了艺术市场代际交替的趋势,也带来了画廊展览上稳定乐观的销售数字。”

除了参与展览以及作为艺术品收藏与交易的对象外,实验艺术的创造力思维也经由商业转化,在泛艺术行业中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突破。在此次教育大会的“艺术体制与社会订件”板块中,就邀请了包括前文提到的黑弓团队、陈志远等多位创业者分享经验,其中自称在“中国美术学院学编程”的刘志良,他在本科期间和朋友成立的创意科技公司“拼格”获得多轮融资后,如今已颇具规模。在分享中,他谈及诸如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与科技相结合,促使新业态的生成,那么艺术和科技结合会带来什么呢?他用“CreaTech”一词来描述自己所做的事情,如何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多可能中,实现对创造力的管理,使作品质量得到把控,是他在创业过程中所思考的问题。除了商业项目以外,也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李洋老师,他的创作关注现代都市人群的“梦境”,多年来参与到各种心理疗愈的项目之中……可以看见,实验艺术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艺术家,更是培养一种创新与跨界的思维。它的辐射范围正在走出院校和美术馆,走出行业的限制,步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这是此次文献展所呈现的新面貌。

▲拼格创意科技创始人刘志良分享创意力管理系统

整体来说,此次实验艺术文献展呈现出的趋势有这样几方面:首先是在积极引入科技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后,实验艺术自身的学科体系更加坚实,成为连接各领域、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除了关注自身语言以外,实验艺术也积极关怀社会,参与到乡村振兴和都市文化构建的事业之中;三是实验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体制建设日渐完善,学院和市场之间能够有机互动、衔接。

从历史的轨迹来看,从“异军突起”向体制发出呐喊的先锋尝试,到今天和谐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作为事件、作为运动、作为学科,到作为连接各领域、推动社会前进的创新力量,实验艺术的四十年历程是一群人在不断接力中的循环启蒙。这种转变体现的是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整体更趋和谐的机制会促使反思与批判的声音更具传播性和革新的能力。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担心市场经济参与下的当代艺术,其人文性是否得以兼顾?艺术家如何在和变化的世界进行协商的同时依然保持自身主体性?这些是学院教育者和体制构建者所要面对与回应的问题。巫鸿曾对“实验艺术”进行界定时,认为其不取决于艺术内部或外部任何单一因素,而是处于中国当代艺术四种主流体系——官方、学院派、大众文化、商品市场之间[4],本届文献展无论是在主办方构成、还是策展思路、论坛主题、参与人群等方面,共同完成了今天不同力量交织下的实验艺术面貌的呈现。

引用资料:

[1] 邱志杰:《实验艺术概论1.3-概念清理:实验艺术与当代艺术、前卫艺术》,2020年01月28日,网址:http://mp.weixin.qq.com/s/Jz_PzA1ZnTGSMnjzGW35lg;

[2] 孟希:《108位艺术家聚集景德镇——一代“新青年”的抽样调查》,2022年03月21日,网址:http://mp.weixin.qq.com/s/Gtyjlxj2uJ6p5i_cfPQLMA;

[3] 巫鸿:《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实验艺术展示》,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年6月。

[4] 同上

布展现场



此次展览作品由自主报名、院校推送、专家推荐三条通道征集而来,最终学术评审委员从中遴选了108位(组)坚持探索、获得成效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不仅展示了他们的400余件优秀作品,还对每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活履历进行了梳理,展示青年艺术家步入社会后的个人发展脉络,展现其生动的创作时态,引发关于青年艺术家发展与扶持机制,以及实验艺术的社会创新能量的新思考。

参展艺术家不仅限于各院校的实验艺术专业,也包括传统艺术专业毕业生们更广阔的实验。实验艺术就像搅动一池水的鲶鱼,带动着整个中国艺术教育出现实验创新、科技和艺术融合、社会关怀的倾向,实验主义的精神已然渗透在整个中国的艺术教育系统中。展览中出现的海归艺术家们也都带来各自独特的传承与深邃的探索。

——引自展览前言

部分参展作品


“第三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

“第三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邀请来自全国二十余所美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相关艺术机构的艺术家、教育家、策展人进行多场主题发言,梳理五年来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的理论建设、实践成果和教学改革探索,总结不同经验,共商实验艺术发展大计。进一步认识和分析在中国美术院校系统和艺术教育版图中建立实验艺术及相关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学院艺术教育的实验成果对于推动整个艺术的当代发展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在新时代,实验艺术作为一个前沿性概念和实践方式,如何以一个更加包容性的学科概念,与其它正在展开的艺术门类和诸种学术成果相互交融,为中国的艺术走向进步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中国艺术的新青年们提供成长的沃土。

报告发言流程

3月15日,与会领导、嘉宾及参展艺术家代表共赴景德镇陶瓷大学,在严格执行防疫标准的情况下,共同出席“第三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大会以“学院给了我什么?学院还应该给年轻人什么?”为题,开展了第一场主题发言。来自艺术界的各位学者和专家,结合各校近年来的专业建设情况,从不同视角进一步认识和分析在中国美术院校系统和艺术教育版图中建立实验艺术及相关专业的必要性。在互动讨论环节,来自各校的参会嘉宾与台下的听众进一步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 大会第一场主题发言现场

“十八案——中国实验艺术教育课程展"


“十八案——中国实验艺术教育课程展”系统梳理和呈现五年来,中国各艺术高校中实验艺术领域的代表性课程和优秀课业案例。本次共从各校征集、精选出 18 个教学案例,系统展出每个课程的教案、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等一手档案。同时配套相关优秀课程举办一系列公开课,在社会环境中检视实验艺术的教与学,并在教育大会期间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展览现场

代表性课程和优秀课业案例

“陶溪川公开课”

展览期间将分阶段邀请来自全国艺术高校的实验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到充满创造力的陶溪川园区,面向同行、学生、艺术爱好者及广大市民带来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从一个侧面速写当前我国实验艺术教育的全貌,让观众进一步加深对实验艺术的了解和认知。

关于展览

“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

暨“第三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陶溪川艺术中心

展览学术委员会

学术主持:

范迪安

策展人:

邱志杰

执行策展人:

贾蕴博、龚宇慧

学术委员(按姓氏笔划):

王郁洋、王爱君、冯峰、邬建安、吕品昌、吕胜中、李川、邱志杰、张子康、武小川、金江波、赵力、徐震、郭小彦、曹斐、管怀宾、谭平

展览时间:2022年3月15日—7月15日

展览场馆:陶溪川球磨美术馆、陶溪川翻砂美术馆、陶溪川玻璃工作室

展览地址: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二期

(凤凰艺术景德镇报道编辑/李晶晶 蒿亚楠责编/蒿亚楠)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