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蔡凡彬,七十年代出生于山东泗水县城南一个名叫“毛沃”的小山村,自幼喜好涂鸦。最早的记忆是从父亲口中得知的,看到大姐出嫁时坐的花轿,凭记忆描绘花轿上的龙凤图案像模像样而让观者惊叹。有清晰记忆时已至小学,闲暇时最爱看《三国》连环画,描摹里面的英雄豪杰。及至初中三年级初,幸运遇到济宁师专刚毕业任教的才俊张传诚老师,张老师有意带几名学生冲刺美术中考,而我成了其中一名,然后每日不分昼夜进行素描、速写、色彩训练。中考结束,我有幸被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录取,进行了四年专业的系统学习。在校期间,受班主任老师田茂国先生影响最大,受益颇深。(田茂国,现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副教授,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学校毕业后,未能从事所学,后考入国家公务员序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工作之余难以割舍心中绘画之梦,2015年参加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高研班跟随逄春伟先生学习,受益至今。(逄春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羲之书法院导师);2016年进入清华美院高研班,先后在肖大平国展山水画工作室、李志向主题性花鸟创作班、朱零传统山水笔墨转换班学习创作。2019年至今,一直追随朱零老师学习“对景创作”。(朱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20年,拜济宁市本地传统山水老画家杨贵传先生为师,潜心研习传统山水画。

2021年7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汲古为今

——蔡凡彬的山水创新之路

文/张萍,美术学博士

山水作为国画的重要创作题材,受到很多画家的青睐,那些优秀的画家深深扎根在这一领域,从传统山水的临摹,到当代山水创作。但中国山水画之创新实属不易,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以来的范宽、李成、郭熙等人,已经创立了山水画的高峰。明清以后有“吴门四家”“清初四僧”等画家把山水画创作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山水画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今人如何在此基础上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许多画家不畏艰险,毅然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并取得不凡的成就。蔡凡彬就是其中一位这样的艺术家。蔡凡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他的先天禀赋外,也与他的造型能力,书法功底以及笔墨语言转换能力有关。

一、扎实的造型显功力

造型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绘画中的话题,对于中国画,受中国文化,以及文人画独抒性情的特殊表达的影响,造型并不被中国画家所重视。但其实无论是西方油画还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都是绘画成功的关键。苏轼在《苏东坡全集.净因院画记》中曾写道:“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若常理不当,则举废之矣”,苏轼的意思是说,树木、山石、人物、宫室等都是有“常理”的,不遵循“常理”的绘画,必然不会成功。“常理”其实就是要遵循事物的本来的道理、理法,其中就包括造型规律,只是在中国画中,并不这样用词罢了。

中国山水画也要讲究造型,山石的阴阳向背等都是造型的表现,这是山水画的基础,失去了这些基础,对于更高层次的东西,如境界等就无从谈起。蔡凡彬深谙此理,他在专业学校进行了四年专业的学习,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这为他以后的绘画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又受到著名的山水画家田茂国先生(田茂国,现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副教授,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影响。在向田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他浸淫于传统技法的训练,不断加强对于山水画的理解。在毕业后,蔡凡彬依然不满足,努力继续学习。2016年进入清华美院高研班,先后在肖大平国展山水画工作室、李志向主题性花鸟创作班中深造,这些学习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对当代山水画创作有了清晰的思路。2020年,他又拜济宁市本地传统山水老画家杨贵传先生为师,潜心研习传统山水画,为他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直从书法演画技

从远古时期的“河图洛书”到后来被书画家提出的“书画同源”论,书法和绘画这两个紧密联系的主题,一直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老命题。清代刘熙载曰:“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中国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术,而需要超越于技术之上艺术,温文尔雅的楷书,自在挥洒的草书,古意盎然的篆书,都是书者的才情、性格、爱好的外在表达。对于古人,书法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书画同源”论确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当然,这个话题对于当今艺术家也有众说纷纭的论述,但对于书法与国画的密切关系,大家还是持一致的态度的。在中国绘画史上,以书入画的例子不在少数,对于以书入画,书画结合的实践总结也很多,如元柯九思在画竹时写道,篆法写竹干,草书法写竹枝,八分法写竹叶。以书入画更为典型的是清末的海派大家吴昌硕,以及被人们所熟知的艺术家齐白石。吴昌硕学画很晚,“三十学书,五十学画”。吴昌硕五十时,向任伯年请教绘画,任伯年看到吴昌硕的字后,对他的未来很肯定。果然吴昌硕凭借他扎实的篆刻功力,“由书入画”,以篆籀笔法写藤蔓、梅枝等,创造了大写意花鸟的一个高峰。而“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的大写意绘画亦是来自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

蔡凡彬对于书法也极为热爱,2015年参加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高研班,跟随逄春伟先生学习(逄春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羲之书法院导师)。蔡凡彬以“二王”、怀素为基,书风不激不励。又学魏碑,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融入汉隶笔法,其书法结体方严,笔力遒劲,又婀娜多姿,变化多端。他聪慧敏锐,“直从书法演画技”,将书意化为画技,形成自己山水画的风格,或意境清幽,或清旷荒疏。蔡凡彬在继承传统,由书入画,重视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将其理念融入到山水画在创作中,发挥其高超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在作品的创新上亦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团扇作品《长泊起秋色》表现出山峦连绵、大地苍茫的景象。近处陂陀上,立有山石,山石的画法古朴雅致,其后有秋树几株,枝繁叶茂,红绿相间,其苍老的枝干用篆法写之,夹叶,点叶相互映衬,多以行书写出。中有江水顺流而下,蜿蜒至近处陂陀,中间江水平静,三两船只浮于水上,悠然自得,远山起伏,轮廓简洁明了,上有积雪,如玉龙俯卧,浓淡干湿,墨韵天成。

三、笔墨转换显性情

古代画家从自然山水本身汲取艺术的灵感,重视师法自然,而不是对前人的山石树木“挪前移后”。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心胸,才走上大师的圣坛。范宽曰“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终年隐居终南山观察烟云阴霁,才创造出不同于李成的雪景山水。作为当代画家,不仅师古人的技法,更善学前人的笔墨精神。传统山水笔墨语言向当代创作的转换,总是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技法的,许多人在临摹传统的道路上虽然技法已经很娴熟,但当进行创作时,却无从下手。蔡凡彬2019年至今,一直追随朱零老师的传统山水笔墨转换班学习“对景创作”。(朱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为朱零高研班的佼佼者。

古往今来,无数画家以太行山、黄山为题材,蔡凡彬亦爱之,特别是太行山以其气势雄伟、浑厚华滋著称于世,尤其以奇松、怪石、峭壁著称,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果。他多次深入太行山,那苍茫浑厚的山峦,浩渺博大之云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造化之精髓,化笔下之神韵。他多次跟随朱零老师到黄山以及山脚下的村落写生,他重视感受、观察自然,形成独抒性灵的笔墨精神。从他的安徽黟县的写生小品,如《黟县芳田村头》,可以看出结构严谨,笔墨灵活,剪裁得当,他已经将传统语言自由的转换到了现代写生中去,并创作出了富有新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