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单应桂的书房,种类繁多的绘画书籍摆放在书架上,令人目不暇接。《风清雨露》《荷随风舞》《风中展姿》……只是看这些作品的名字,一幅恬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便跃然纸上。这本小册子里的200多幅写生作品,是今年7月到11月单应桂记录的自己院里的荷花从最初打苞到最终残败变为莲蓬的全过程。翻阅欣赏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惊叹于单应桂精湛的绘画技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86岁的她依然乐观豁达。
“每天坐在院子里观察它们都可以发现与前一天的不同之处,它们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单应桂很享受每天与荷花“对话”的时光。
20世纪50年代,单应桂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成为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大师的学生。走出学院后,她却将绘画方向瞄准民间艺术——年画,继承发展优秀的年画艺术,探索一条工笔、水墨与民间年画水乳交融的画路。
在单应桂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三条主线贯穿于她的作品:对人民和生活始终不渝的热情,对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坚定的信念和对当代女性形象的关注。
单应桂首次与年画结缘,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大二的时候。1958年,老师要求同学们以“和平”为题目作画,这一主题让单应桂童年农村生活的记忆重新浮现,她以两个丰腴的母亲分别抱着一个挥舞双臂的胖娃娃为主要内容,画出了一对门画《和平幸福》。当交上这份作品时,单应桂内心非常忐忑,却意外得到了老师李可染的认可。这幅作品不仅被选中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画展,更让单应桂与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单应桂先后创作了《育苗》《做军鞋》等享誉业界的年画作品。然而,对她来说,1981年受中国美协委托赴全国各地考察调研年画情况并撰写报告,是她真正开始研究年画理论知识、寻找年画创作规律的开端。从此,她通过不断调研学习,并在50岁的年纪又进修版画,形成了自己关于年画的理论。针对当前年画发展存在画、刻、印分家的状况,她主张,年画必须画、刻、印一体化才能体现出其独特性和艺术魅力,要遵循其自身规律,程式化的制作本身也是一种工艺之美。
1983年,山东艺术学院增设了年画教研室,单应桂担任教研室主任。她凭借自身常年民间年画的教学经验,邀请众多年画家和版画家前来授课,培养出的学生在全国大展中屡屡获奖,不少已经成为山东年画的骨干力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年画教研室被迫撤销,单应桂悲痛不已。她常常对年画创作接班人的培养问题表示担忧:“年画的革新迫在眉睫,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我们要不断提高年画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使年画艺术的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今年4月,在单应桂的呼吁倡导和山东艺术学院的支持下,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单应桂担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今年9月,还招收了首批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加强年画艺术人才培养、开展年画艺术交流与社会教育、推进年画艺术的普及推广与年画艺术的创作创新和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希望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年画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以独有的中国民间元素,向世界发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自信的信号。”单应桂说。
单应桂:让民间艺术在程式化制作中创新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赵秋丽、冯帆 2019-11-19 21:23:37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精彩热点
04-29
04-29
04-29
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