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上海博物馆完成了“历代书法馆”本年度第二次常设展览的策划与布置。此次展览沿袭书画常设展将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于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设展内的思路,特新增书画精品、新品共计九件。其中《淳化阁帖》中东晋王羲之草书《远宦帖》《蜀都帖》等诸帖页,这也是2003年入藏《淳化阁帖》在书法馆常规展中首次展出。此外苏轼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行书答谢民师帖卷》也在修养多后年,在书法馆常规展中重归公众视野。以下为首次进入上海博物馆书法馆常规展陈列展出的书法列表:
王羲之《远宦帖》(局部)
东晋 王羲之 草书远宦、蜀都诸帖页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移居浙江绍兴。开行、草书新风,有“书圣”之称。此数帖选自安思远旧藏《淳化阁帖》卷六,分别是《儿女帖》《远宦帖》《旦夕帖》《旃罽帖》《蜀都帖》。这些都是可靠的王羲之书迹,也是同时被刻入《十七帖》的作品。2003年入藏的安思远旧藏《淳化阁帖》是宋拓善本碑帖,这也是这本《阁帖》在书法馆常规展中首次展出。
《淳化阁帖》卷六《蜀都帖》(局部)
《淳化阁帖》卷六《旃罽帖》(局部)
北宋 苏轼(1037-1101)行书答谢民师帖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此卷是苏轼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现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三十三行,三百六十字。帖首遗失十数行,因后人用残字补缀,所以文意略有不通。据此文中称“自还海北”,以及“今日已至峡山寺”,可考此卷书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一月五日,苏轼从岭南北归,途经广东清远峡山寺时所书。谢举廉,字民师,为苏轼友人。此文载于《东坡集》中,书法则属苏轼最晚年作品之一,笔法老劲、苍茫真率。正如黄庭坚所评:“东坡先生晚年书尤豪壮,挟海上风涛之气,尤非他人所到也。”作为苏轼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卷修养多年,这次在书法馆常规展中重归公众视野。
北宋 苏轼《行书答谢民师帖卷》
元 杨维桢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浙江诸暨人,擅行草书。此卷为真镜庵募缘而撰写,据考真镜庵又称“珍敬庵”或“天隐子”,遗址在上海浦东高行镇。杨维桢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寺庙道院,且在松江、上海一带活动,此卷可作为证。此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得唐宋人行草书真髓。其用笔矫健苍劲、跳宕古崛,章法腾挪多变、顿挫丰富,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展现了杨氏作为文坛名宿的强烈艺术个性,以及他晚年炉火纯青的书艺。此卷为首次进入书法馆常规展陈列。
元 杨维祯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元 杨维祯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明 祝允明 行书和陶诗廿首卷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擅草书。此作书于1488年,作者时年二十九岁。祝允明的科举之途一直屡遭挫败,心情与人生观也转为复杂晦涩。因此诗前有序说道自己“谬干时名,两年之间,三谒京国,游辄既倦,风尘黯然”。由年轻人的春风得意,转为欣赏陶渊明淡泊隐世的生活,又感于苏轼的和陶诗,所以也创作了这一组诗歌以抒发胸臆。这组诗篇幅较大,体现了祝允明的诗歌文学才华。祝允明早年学习晋唐人帖为主,受祖父祝颢启蒙,向外祖父徐有贞学习张旭、怀素的草法,又向岳父李应祯学习欧阳询、颜真卿的楷则。这一时期,祝允明书法规矩严整,但少姿态。此卷书法尚未强劲奔放,但格调雄奇,变化多端。用笔古雅淳厚,结体错落有致,章法虚实相生,展现了祝允明早年的书法功力。此卷为首次进入书法馆常规展陈列。
明 祝允明 《行书和陶饮酒诗廿首卷》(局部)
明 祝允明 《行书和陶饮酒诗廿首卷》(局部)
清 恽寿平 行书诗文册
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为“清初六大家”之一。擅画花卉、山水,书法亦冠绝一时。此册为恽寿平诗文集,多有为王翬所书,并有重要画论。其内容对研究恽寿平有着重要价值,应是他当时自抄的稿本。恽寿平书法清俊秀逸,深得王献之、褚遂良书法神韵,称作“南田体”,却常被他的绘画与诗文成就所掩,其身后书风随着没骨花广为流行。此册用笔圆润秀婉,点画精美多变,结字起伏跌宕。其高洁脱俗之气溢于楮墨之间。此册为首次进入书法馆常规展陈列。
恽寿平《诗文册》(局部)
恽寿平《诗文册》(局部)
恽寿平《诗文册》(局部)
清 金农 隶书录赵构女史箴轴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浙江杭州人,久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擅书画,书法以隶书见长,自创漆书。此轴据金农自题,内容为“宋高宗女史箴”,是他转变期典型的漆书作品。金农的隶书主要得益于《华山庙碑》,早年临摹还比较肖似原碑风格。他在多次临摹中逐渐加入了自己的强烈个性,并发明了独特的笔法,形成了横划特粗,竖划尖细的肥腴苍劲的风格。相对于他晚年成熟标准的漆书,此轴正体现了这种转换。此轴为首次进入书法馆常规展陈列。
清 金农 《隶书录赵构女史箴轴》
清 赵之谦 篆书条屏轴
赵之谦(1829—1884),字?叔,号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工书画,精篆刻。此轴为赵之谦《四体书屏》中的篆书条屏,内容为范晔《后汉书·李云传》李贤注引《春秋运斗枢》。赵之谦是清代碑学书法以及理论方面最有力的践行者。其着重于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碑派书写技法得以进一步完善,实际上是清代第一位在篆、隶、楷、行各体上全面学碑的典范。赵氏的篆书最初受到邓石如、吴让之的影响,其受同事胡澍直接影响了他。之后上溯李阳冰篆书,以小篆为长,出以己意,并成为篆刻的基础。此轴就是他小篆的力作,风格接近吴让之,但是更多有流动性与变化感。此轴为首次进入书法馆常规展陈列。
清 赵之谦 《篆书条屏》
清 蒲华 行书李商隐文句轴
蒲华(1832—1911),原名成,字作英,号胥山野史,浙江嘉兴人。能诗,擅书画,以行草书与水墨花卉见长,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因其人脱俗不羁,其画水墨氤氲,时人号之“蒲邋遢”。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蒲华中年尤勤书学,寝馈张旭、怀素狂草,同时临摹元、明名家书帖。蒲华晚年书法淳厚多姿,燥润兼施,苍劲妩媚,能以淡墨生宣作书。此轴书李商隐文句,行、草间杂,错落有致,气势贯畅,是蒲华赠给友人的精意之作。此轴为首次进入书法馆常规展陈列。
清 蒲华 《行书轴》
清 吴昌硕 行书七言诗轴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晚年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工书画篆刻,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吴昌硕的楷书从颜真卿入手,隶书学习汉碑,篆书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其书法作品,以篆、行、草为主,用笔雄浑、饱满,结字欹侧。行、草融入篆书笔意,故而笔势雄厚、气势飞动,开创了独特面貌。此轴书于1907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内容为吴氏自作诗,书赠友人。此轴为首次进入书法馆常规展陈列。
清 吴昌硕 《行书七言诗轴》
除了以上换新展品,还有东汉《礼器碑册》、唐代张旭《郎官石记碑册》、南宋张即之《行书录王禹偁待漏院记卷》、元代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卷》、明代吴宽《行书徐谅墓表志合卷》等历代法书名作。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