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温刚,字若谷,1958年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书法院研究员。鹤岗市书画院院长。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五、六、七、九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展,全国第一、二、三届正书展,全国第三、四、五届楹联展,全国第二届篆书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纪念建党80周年、85周年全国书法展,第十四、十八、二十届中日自作诗词书法展,世界华人书画展,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首届公务员展、冼夫人奖展,“铁人杯”和“陶渊明奖”全国书法展等20余次。入展西泠印社首届全国书法大展、首届楹联书法展,获西泠印社一、三届国际展优秀奖,全国群星奖评比优秀奖,第四届全国电视大赛二等奖、第二届杏花村杯全国书法大赛入围奖、“信德杯”全国书法展提名奖,获“墨彩杯”、“汝官瓷杯”等全国性大展赛金奖、一等奖30余次,全省群星奖等大展赛金奖、一等奖10余次,获省首届文艺精品工程奖,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获省德艺双馨会员。

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书法赏评》、《青少年书法》、《书法导报》等10余种专业报刊发表作品40余件。在《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画报》、《黑龙江书法通讯》专题介绍。作品及传记被收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南海珍藏书法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年鉴》、《当代书法篆刻家作品精选》、《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集》等100余部专业辞书和作品集,作品被中南海、孔府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湖笔文化馆、《人民画报》社、韩国、日本等收藏。出版《兰亭雅集·温刚卷》、《当代中国书画名家温刚作品集》,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举办网上书法展。

甲骨文书法创作摭谈

温刚

甲骨文书法是以甲骨文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形式,是甲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以刀代笔的契刻书艺和以笔代刀的笔墨契文书艺,从狭义上讲是指以笔代刀的甲骨文书艺。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说:“甲骨文很为古老,但甲骨学却很年轻,而甲骨文书法与传统的篆隶楷行草书法相比则更年轻。”首开甲骨文书法创作先河者是雪堂罗振玉先生,他在1921年就编集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甲骨文书法是当代书坛上不可或缺的书体,是中国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我对甲骨文书法情有独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即与之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逾30多个春秋。我在这期间创作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入展30多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获得全国性大展大赛一等奖36次,获黑龙江省书法一等奖12次。甲骨文书法古奥高深,创作难度系数较高,虽然取得了一些创作成果,但仍未臻妙境,还在探索的路上前行。愿意谈几点创作体会与同道们交流,并求教于诸方家。

一、通过“四关”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基础。

一是要通过甲骨文识读关。由于甲骨年代久远,认识它犹如天书一般令人生畏,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既要知道每个常用字的形音义,还要掌握人物、器物、植物、动物等不同类别字的规律。要以公认权威的《甲骨文字典》类工具书为识读范本,读写结合,达到熟练掌握识读1000多个常用字的能力。

二是要通过甲骨文常识关。要了解甲骨文是商代王室为占卜记事而在龟甲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距今已有3300多年,是在1899年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王懿荣先生发现的,出土地点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后来因此在世界上多了一门新学问叫“甲骨学”,研究贡献最大有四位学者,即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后来被称为“甲骨四堂”。其中对甲骨文书法贡献较大的是罗振玉、董作宾。在阅读相关甲骨文常识类书籍的同时,也可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常识。

三是要通过甲骨文理论关。既要学好甲骨学理论,更要学好甲骨文书法理论,参考学习书目如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赵诚的《甲骨文字学纲要》,柳学智的《甲骨文艺术概论》,李圃的《甲骨文字学》,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马如森的《殷墟甲骨学》,李学勤、冯克坚的《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贾书晟的《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王宇信的《甲骨文书法论序集》,朱彦民的《甲骨文书法探微》等。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并深刻体会郭沫若、董作宾、李学勤、王宇信、潘主兰、徐无闻、沙曼翁先生等对甲骨文书法方面的论述,用名家成熟的理论指导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

四是要通过甲骨文内容瓶颈关,由于甲骨文可用字数才1000多个,导致了已有的诗词联文都无法完整地作为创作内容,甲骨名家的诗联文词也不多,大多书家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正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甲骨名家已有的可为创作所用的诗词联文内容,主要参考资料有丁辅之的《商卜文集联(附诗)》、《观水游山集卷》;罗振玉的《集殷墟文字楹帖》;徐无闻的《殷墟甲骨书法选》;潘主兰的《甲骨文书法》等。以及当代专题甲骨文书法展和综合书法展作品集中的内容均可参考。

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自作甲骨文诗词联文为甲骨文书法创作所用,解决因新内容少而书写重复雷同的问题。台湾严一萍先生云:“由于契文可作联语诗词用者少而难适,是必得于甲骨之学,精治小学之功,富有文学才华书法修养方能臻于上乘”。我用了20年时间向专家学习诗词楹联格律等基本创作知识,从集甲骨文单词单句开始,尝试撰写了甲骨文联1000余副、诗词500多首,解决了自我甲骨文书法创作内容瓶颈问题。近些年河南、黑龙江、浙江、江苏等地甲骨文书家们,也创作了一批富有新意的诗词楹联。

二、掌握“四法”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关键。

甲骨文书法创作与其它书体创作有很多相通之处,最好在具备其它书体创作能力的基础后,再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

一是要掌握笔法。甲骨文基本笔法有下笔、行笔、收笔,无藏锋、逆锋和回锋,下笔露锋、收笔出锋,笔画细直坚挺,方折圆曲刚柔相济。基本点画有横竖点斜曲五种,要通过对这些点画的深入体味,来精准把握甲骨文笔法规律,使以刀代笔的“刀法”,转化为以笔代刀的“笔法”。要以最具甲骨文特点的笔法为主,略融其它笔法。可以多参考潘主兰、徐无闻等前辈的笔法。使用兼毫类毛笔最易表现甲骨文的线条。

二是要掌握字法。甲骨文结构疏密停匀,对称平衡,大小自然,反正共存,繁简变化不一。要在精准把握每个字结构的同时,更要掌握其结体的共性规律。字法当以原龟板拓片以及《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编》、《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等权威性工具书为准,确保字法准确无误。绝不可以违背古文字规律,随意拼凑、借代、臆造甲骨文,更不能直接学习今人错误的字法。

三是要掌握墨法。当今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要方式是用笔墨在宣纸上书写完成的,掌握墨法是书法创作的必备能力。只有恰当合理用墨才能更好地体现甲骨文的书写性,通过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甲骨文的神韵,朱墨、赭墨、黑墨可并用,不可以用品质低劣的墨创作作品。品质好的生宣才能表现墨分五色的韵致,选用仿古色或其它颜色古雅的生宣为好,这既与古文字相协调,又会产生古朴典雅的效果。

四是要掌握章法。甲骨章法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呼应顾盼。由于龟板不大,刻字更小,不便直接拿来用于书法创作。因而,当代甲骨文章法直接借鉴了金文及各体书法的章法进行创作,即有纵成行横无列者,也有纵成行横成列者;既有数百字的宏篇巨制,也有少数字精制小品;既有中堂对联,也有扇面斗方。配用款识格调与甲骨文要相得益彰,印之风格印泥色彩要和谐古雅,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上述的“四法”既是中国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关键,认真研究“四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掌握好“四法”的艺术规律,使四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书家只有“四法”皆精才能创作出甲骨文书法精品。

三、融会“百家”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目标。

当代中国甲骨文书坛百花齐放,风格各异,一批甲骨文书法名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罗振玉先生甲骨文书法“体势平正、线条饱满,起收之处少了刀刻锋颖,多以小篆用笔,形成独特的风格”。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书法,“还原了甲骨文本身的结体特征,字法灵活多变,曲伸自如,整体统一,不失甲骨神韵”。

潘主兰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完全忠实于原汁原味地把甲骨文形体特征和盘托出,善于将刀刻之瘦硬锋利之风格以长锋羊毫毕露于纸上,并再现了殷商文字的原始性、奇妙性。”徐无闻先生的甲骨文书法,“间架宽绰,结体疏朗,动中有静,顺畅清澈,虚实相生,不刻意摆布、自然生气、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沙曼翁先生甲骨文书法,“用笔如刀,大胆使用宿墨以增强线条的墨色变化,高超细腻的笔墨技巧使笔画坚挺而又写意,深具甲骨文神韵”。刘顺先生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飘逸飞动、别具风采,所写内容多为自撰联语诗文,他弱化了甲骨尖刻险峻特征,独创了优雅的装饰韵味。”

刘颜涛先生甲骨文书法,“以金文笔法来解读甲骨文,充分运用毛笔的书写性来表现内心的艺术样式,运用蓄势、绞转、提按等笔法、使线条既具甲骨文的尖利、又具金石味的丰富性和书写性,既有笔断意连的起收换锋,也有疾徐有度的婉而通。”以上名家是当代公认并可以师法的甲骨文书法名家,他们传世的优秀作品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只有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传承他们的成功经验,采百家之长而融会贯通,化为我们独特的审美追求,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甲骨文书法精品。

四、具备“四性”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标准。

优秀的甲骨文作品除具备一般书法作品的标准外,还要具备以下四条标准。

一是要具备用字的规范性。所用甲骨文字必须准确无误,创作之前要逐字与规范的字典核对,最好不要以第二手、第三手材料用字为准,即使是参考名家作品的用字,也要认真校对。同时还要保证作品用字的纯粹性,所用之字应当是甲骨文字,不宜随意掺杂其它非甲骨文字,确保甲骨文书法作品的纯度。

二是要具备风格的主流性。必须要坚持以甲骨文笔法、字法等基本特征为主体的创作风格主流方向,作品既要不失甲骨文风格,还要具有笔墨的书写性,也可融合其它笔意,以增加丰富性,甲骨文是根本,其他是枝叶,切勿本末倒置。胡原宣先生说:“既然称甲骨文书法,结构笔法就应该像甲骨文,至少也应近似甲骨,不能以甲骨文为名而逞才华,把甲骨文写成自己另一种流派。”现在有的作品的用笔,结字均离甲骨文甚远,这就不能叫做甲骨文书法了。

三是要具备内容的原创性。众所周知“三大”行书的内容都是书家原创的,甲骨文书法大家罗振玉、董作宾、潘主兰、徐无闻、刘顺等先生的优秀作品的内容皆为原创。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原创的诗词联语内容要主题鲜明、积极健康、立意高远、格调高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同时还要符合传统诗词楹联规则要求。

四是要具备形式的新颖性。中国书法的传统形式早已定型并形成规范样式,当代书法的功能和用途发生了变化,随着书法作品进入展厅后,再加上当代人们的审美观点的提升,基本的传统形式诸如中堂、对联、条幅、斗方、扇面、手卷、册页等,大多是白纸写黑字的形式,早已不能满足人们欣赏的要求。虽然现在反对过度拼接粘贴,但必要的形式变化还是要有的。作品形式要具备色彩搭配和谐,样式美观耐看,格调古朴典雅的新颖性,在这方面要多参考国展和专题展的优秀作品。

五、涵养“三学”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源泉。

李刚田先生说过:“古时文人和艺术家不分,古文字学家和艺术家也是不分的。”罗振玉、董作宾先生等,就是集甲骨学者、书法家和文人于一身的大家,令我辈叹为观止、望尘莫及。当代书法家相对独立和职业化,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力军,在具备应有的综合创作能力的同时,还要通过涵养“三学”来滋养甲骨文书法创作。

一是要涵养甲骨学。王宇信先生说:“甲骨学与甲骨文书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重点掌握甲骨文字学的基础上,要全面掌握甲骨文释读的新旧成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了一些文字考释的错误,当时书家使用还可以,但我们今天书家是不可以再错了。要积极关注甲骨学界研究的新动向,借鉴甲骨学者释读的新成果,为我们书法创作所用。

二是要涵养国学。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功夫在字处,提升字外功是书家必修之课。国学是中国文化的宝库,书法家离不开国学修养,书法作品要蕴含国学精神,书法艺术离不开国学的支撑。四书五经儒道释,诗书画印文史哲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滋养书法家成长的源泉,也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不竭动力。

三是要涵养书学。书法家要从书法艺术的学术层面来审视甲骨文书法,做到技进乎道,从美学哲学角度深化对甲骨文书法的认识。研读先贤流传下来的书学理论,特别是与甲骨文书法相关的论述,和能够指导创作的理论,更要深入研读。用时还要通晓中国书法发展史,弄清甲骨文与真草隶篆行的发展脉络以及相互关系,深化对甲骨文书法的理解。

李刚田先生说:“甲骨文书法到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审美共识,由于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没有定式,所以活跃充满创造力,给人留下较宽阔的想象空间。”目前甲骨文书法既没有像欧颜柳赵那样的大家,更没有形成书艺发展的完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宽广的创作领域。需要有志于此的书家去创作开拓探索,我们只要有与时俱进的创作思想、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一定会使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温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