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随着一篇题为《浅论土地经营商品化》的论文先后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农业经济丛刊》、中国农经学会及中国农科院合办的《农业经济问题》、农牧渔业部主办的《农村经济文稿》三个全国农经类最具权威的刊物发表,白志全的名字也开始广为人知,彼时,意气风发的他在农经理论研究领域已是颇有建树;三十多年后,画家白志全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与其相伴的,是一幅幅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写意花鸟画。看过其画作的人不禁感叹:他的画绝不只是描绘自然表象,而是蕴含着对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白志全,笔名白齐石,1957年生,吕梁市兴县人。曾任吕梁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调研员,山西省生态经济咨询专家。曾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并被省市县及有关部门采纳推广,论文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并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二等功一次。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书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诗书画家、一级美术师,北京人和书画院院士,齐石书画院院长,全国少儿美术技能测评高级培训师,翰墨缘书画培训中心主任,山西省生态经济咨询专家,生态心语画派创始人,“共和国诗书画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情系乡土 拥抱自然

1957年,白志全出生在吕梁市兴县康宁镇曹家坡村。在这个淳朴而静谧的小山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日常。但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刻,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珍贵不已。

彼时的白志全还未曾想过,这里的花草飘香、禽鸟欢叫竟能够作为自己日后画作的丰富素材,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对于自然和乡土的情缘却是与日俱增。

1975年,18岁的白志全回到村里,先后担任村里的队长、主任、支书等职。在村里工作的6年里,勤奋刻苦的他对农村的大小事务皆尽心尽责,在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的同时,也为其日后淋漓尽致的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市里,白志全虽辗转多个岗位,但他的工作方向始终都围绕着一个“农”字,以至于他无论是在搞农经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写意花鸟画,都蕴含着自己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和渴望。

“搞研究时候是真得忙,只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直到退休前两年,不怎么忙了,便开始写字,一段时间后,对绘画与生俱来的热情和我的工作生活经历让我无法控制地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作画上,想要竭尽全力用绘画表达我对大自然的热爱。”谈及自己作画的初衷,白志全坦言,还是希望能通过画作把自然风光表现出来,通过生活和艺术的契合,让更多人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亲近自然、保护自然。

大红大黑 性情笔墨

2015年,白志全开始作画。毫无绘画功底的他,靠着一股热情和冲劲,开始从电视、书本、网络上自学国画的相关知识。几年间,平日生活节俭的他竟购买了上千册写意花鸟画册。

“国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要注重神韵,而非形似,要介于像与不像之间,但往往会让读者越看越像……”白志全在陆续研习了齐白石、吴昌硕、李苦禅等国画大家的作品后,深得个中要领,也渐渐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在传统的国画基础上,白志全在作画时采用大红大黑的色彩格调,下笔浓墨重彩,画风既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的高雅厚重。

“传统国画虽讲求用墨浓淡相宜,但我觉得光用墨色去表现终归有些单调,恰好红色与其反差最大,勾勒表现出来的形态更像是锦上添花。”白志全说,自己在研习国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创新,经过反复地探索和尝试,最终确定了大红大黑的作画基调。

传统花鸟画创作,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寓意的表现,尤其注重体现人与自然中生命的和谐。时至今日,白志全创作的写意花鸟画多达数千幅,其书画作品更是在《中华书画诗文交流》《当代文苑》《中外名流书画家》《书画网》《文亭诗雅》等杂志和报刊陆续发表。在白志全的笔下,无论是神采奕奕的雄鸡,还是含苞待放的鲜花,在体现大自然生动意趣的同时,都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感觉,因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的认可和青睐。

“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国画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越是深入了解,越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今后,我想集中精力先创作一个主题作品,开一次个人画展,再出两本画册,算是一个纪念吧。”白志全笑言,国画不仅让自己身心愉悦,也能增进与他人情感的交流,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清淡高雅,德艺双馨。愿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对绘画独具见解的白志全在创作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本报记者 王洋

原载2019年8月1日山西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