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出去的石头不能拴绳子
——
王林海访谈录(三)
看到你写给天水游学同行者的一封信,你在信上说“活着,人们要知道,此生来干什么?为什么而来?”结尾是“只要你发大愿,发这个愿也不是先忙着去救别人,而首先是救你自己!人生只为此大事而来!”你认为的“大事”指什么?你现在找到答案了吗?
王林海:
什么是大事?成就生命就是大事!
我现在推广“诚明书道”,带弟子以艺入道,诚明书道的主旨就是:经艺同参、书禅同证、行心物一如、圆中和之律。
做到才叫懂,“经艺同参”(“经”不是专指儒家经典十三经,而是人类一切直指真理的经典)是通过笔法、身法、心法的学习和实证,汇通圣贤的正知正见,这是通过一管笔印证中国文化精神的实证功夫。“书禅同证”是通过修习书道笔下参、天地参、人文参、生活参、器物参等活的话头而升起疑情,得见“写字的是谁”。“行心物一如”这是同体大用。几十年在书画中的实践,我深深地体证到:书画之道需从五心、五气、五旨趣上下足功夫(五心:心志、心力、心量、 心境、心 气;五气:气机、气质、气韵、气势、气象;五旨趣:清、宁、灵、盈、正)。这是中国艺术的法眼和法度,是中国文化不易的精神追求。“圆中和之律”——太和无象,大化者和。与大化同流、生生不息是中国乐文明的理想,是真正的中国梦。
作为一位艺术家,这个就是我要圆的梦,就是我的大事。
2010年天水游学
2010年诚明书道第一课
落实到笔墨上,您觉得以前和现在,笔墨变化大吗?最大的方向是在哪里?
王林海:
变化很大。过去怀疑,现在坚信。
如果要说我的变化和努力的方向:
第一,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确认。那么中国笔墨精神到底是什么呢?骨法用笔是根本,其本义就是化笔墨痕为骨、肉、筋、血、气、神,就是一根线条要显出书写者自己的生命状态,让人一见便知是你的笔性而不是别人的。没有这个作为生命基质的笔墨转化,就见不到生机,这个问题是中国书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之所在。确认并与它活在一块儿,伴随着自己艺术人生的成长,生命大树便有了根。
第二,就是文化精神在艺术中如何体现这件事,就是你问的最大的方向在哪里?“用全新的形式呈现永恒的真理”——我想这是几千年间中国人一直这样做着的,包括到了今天,所有的艺术家都在考虑这件事。面对中国画,仿佛几千年的绘画传统给我们太多的人文坐标、人文范式,好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其实我们自身的存在已经是传统的全部了。我们应该回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保持那种开放的态度。在我看来传统是开放的,不是沉重而保守的,绘画上每个时代气象万千,都是它的“生”力。创新,容易把人误导到“与众不同”、“斩断”、“标新立异”的维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恪守在“创生”的立意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的人要传承的精神。
(245cm X 70cm)
(245cm X 70cm)
(245cm X 70cm)
您现在画画追求什么,某种高度还是……?
王林海:
笔墨释放,尽情地释放。
我前面已经谈到中国笔墨的旨趣,关于笔墨释放有五层意思:
一、要熟悉中国笔墨语言,就要熟练的掌握骨法用笔并自由地书写,这是前提。接下来就可以抛开对笔墨像的执着,尽情地通过笔墨释放,让你的心力越来越凝聚,心量越来越光大,心境越来越和谐,画画便促成了你整个心志的飞翔。如此,画中才能见人。现在有人说笔墨等于零,有人说笔墨是命门,有人索性回避这两个问题,说水墨。这三个问题触及到的层面还是笔墨语言本身,并没有谈及笔墨之外真正的中国艺术精神。通达了笔墨精神,其实你说它有,却无;说无,却有……
二、 “气”,是中国艺术的命门!作为中国书画家,要通过长期地阅读中国古代绘画,并了然于心,识得“画品即人品”。没有通过千百次的咀嚼古代名画,你是难以“以心印心”见得画中古人那颗活泼泼的心。由此展开你可以阅读世间万物。“万物皆出于机而入于机”——气机、气质、气韵、气势、气象——五气,是我这些年阅读古代绘画“师古人之心”的入手处。师古人就是神遇古人的心,由此你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五气”上,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升华自己。这一层的意思就是如实知道自己在中国艺术平台中所达至的境界,并且成为完善自己的自觉。
三、“诗性”的呈显是中国人独有的气质,这个就是“师造化”的功夫。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不把它落实到书画这件事情上,艺评家会有许多解释,搞的大家摸不着头脑。造化与心源,一内一外,相交共感,其间就是一个“兴”字,古人云:“兴于诗”。朗朗乾坤,光阴悠悠,大化流行——这个就是诗心,也是化生书画艺术的源泉。
“出神入化”是我在艺术中向往达至的境界。大化无象、太和即化,这是我这些年师造化所参悟的。“银盘盛雪、芦花白马、古镜照神、太华夜碧、独鹤于飞、枯树龙吟、天马行空、妙机其微”等等佳句,皆是我用来帮助自己“兴于诗”的情景。人在造化中很渺小,万物都是你的老师,书画创作之美就在于能借万物之情气达心源之所喜。
四、《吕氏春秋》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中国艺术“阴阳”相生、相调的艺术对待观极为重要。中国书画最高的境界是“齐乎太华”。中国人又称自己是“中”国,“中”是中国人对待一切的态度,也可以称为“中道”。反映在艺术上就是先秦乐论里说的:“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淫,怨而不言,直而不倨,哀而不愁......”这是中国艺术的对待观。具体到绘画上就是艺术家每天要面对的刚柔、明暗、冷暖、远近、虚实、疏密、浓淡、开合等关系。这些“入微”的体味都归于中国人说的“律”。每个人、每个时代、每个流派的“律”千姿百态,可中国人又以“中和”之律为最上。这是我每天面对的入手处。
五、“尊重自己,开放自己,回归自心”是艺术家要直面的,这个就是“师心自造,以意创法”。
哎呀!不容易啊!扔出去的石头不能拴绳子啊!人到这个阶段就会看到自己内在的恐惧,智勇双全,谈何容易!
“心志、心量、心力、心境、心气”——五心,在笔墨释放中的显现是书画艺术进入畅神、进道的阶段,是中国文化价值在书画艺术中真正显现的阶段。它不服务于任何事、任何人。也就是说,画画只是照妖镜,看管好自己的心为第一要义。这些年我在艺术实践中有一句心要就是“以空应物,始终在生机处决出生命精神”,也许能回答我画画所追求的生命精神。
(140cm X 70cm)
(140cm X 70cm)
(140cm X 70cm)
说说你的画吧,怎么来读你的画呢?
王林海:
前面说了我的成长和生活中的处境、遭遇,也谈了我在艺术上的认识、对待和利用,现在来看看我的画。我的画很简单,分粗笔和细笔、淡彩和重彩四种相貌的呈显,艺术语言是一种直笔书写的传统大写意语境。我的画多是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平常之物。写意画与中国书道同,虽说每天写字其实一天有一天的境界。
读我的画也容易,一切皆在一眼中。说不容易是因为每个生命的经历和感动皆是独立不同的,但是人又是独立而一体的,人类就是“同胞”,一人而已,就这一点我非常自信,一定会有同感相应的人。
我的细笔画很简单,每个阶段都是书写我自己内心的感动,这个有点像诗人借景生情。我的粗笔大写说起来就难了。第一个意愿就是要表达我内中所证悟的大光明,一种无畏的、无障碍的生生大美。第二个意愿是我喜欢天空那种无尽的深,或者称之为玄远。所以取墨极淡,墨色的处理尽可能的达至内明,而墨彩则追求光气和合,画面的内在气质全靠无形的笔气霸住,尽可能的把墨象与空白弥合成为“若有若无之间”的一个整体力。
绘画之事需要从感动中转换,转换得“若有若无”。在我看来有几个转换对艺术家至关重要:
一、物象的转换。自然之物生机动人,艺术家需要将现实之物转化为自己的心象之“物”,比如汉代的兽、鸟,仿佛是生活中的真实,却又已经不是真实的兽、鸟,是绘者心中的变换。
二、情象的转换。“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万物之情象要融汇在艺术家的心源之中,这是艺术表达必须心存的“诗心”。
三、境象的转换。境象就是“意”象,艺术家要表达的“意”要托自然之境传达,这个转换是艺术作品精神的核心,也是艺术家个人心意或心象的呈现。这个转换做不好就会将艺术品误导到“画的是什么花,什么草”的问题中去了。这也会导致艺术品神意不清,如果这样转换就失败了。这三方面的转换是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我认为都是在“若有若无之间”。
画作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真由不得自己说,还是留给大家点评吧。对社会有益则自然存世,对社会无益就是一张废纸。
海珍:
您二十年觉得最骄傲或者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
王林海:
骄傲和成就谈不上,二十年是辛苦的,还活着就深感幸运。
参悟生命真相,显明生命精神,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如果硬要回答你这一问,三件事:
一、自明,花了十二年,心安了,确认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二、画画,确立了自己精神努力的方向,可以说从陈老师教会我读懂了画如其人,到真正确信了朱老师传给我的笔墨精神,见性了。笔墨传心、直下承担,在笔下活出了自己。就这么简单,却花去了我三十个春秋。一味地追求“平衡”是人类的造作,一味地追求“精神的独立”,是用自己的生命“杀生”。只有在不和谐中创“生”出大美,方能真正利益到自己,利益到我们这个世界。“太和无象”、“大化者和”——这是中华民族还能帮到今天人类社会的智慧,也是圣贤留给我们后代对文化精神的定位。是我在艺术生活中确信、坚正的精神。大美生生......
三、创办“诚明书道”,教了一批学生。五年时间我把《人类心性艺术史》系统化,让大家看得清楚:人与艺术、人与中外、人与古今。
2016年王林海在老实书房
王海珍与王林海于北京
二零一六年七月
·访谈录系列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