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良末《墨虾》
在中国美术史上,不乏父子都擅长绘画的。古代著名的父子画家有宋代的米芾和米友仁,元代的赵子昂和赵雍,明代的文徵明和文彭,清代董邦达和董诰。他们声名显赫,成就卓著,有的甚至成为开宗立派的领袖人物。
郭怡孮《京城五月牡丹天》
刘继卣《武松打虎》
陶为浤《荷亭月夜图》
傅小石《赏乐图》
潘公凯《细雨莲塘》
而在近现代画家中,父子善画、子承父业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吴昌硕和吴东迈、齐白石和齐良末、傅抱石和傅小石、潘天寿和潘公凯、李可染和李小可、郭味渠和郭怡孮、李苦禅和李燕、刘奎龄和刘继卣、赵望云和赵振川、唐云和唐逸览、陶冷月和陶为浤、王个簃和王公助、田世光和田镛、孔小瑜和孔仲起等,他们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成就都是可圈可点的。
众所周知,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这门艺术的学习,师承性很强,主要是通过临摹,这是一条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特别是在我国没有美术院校教育之前,临摹前人的作品是学画的唯一途径。
古人学画,一般是师傅带徒弟,如果父亲是有名的画家,儿子又想继承父业,也会跟着父亲学习绘画。但是,临摹往往会限制画家的创新,同时又给市场带来诸多的麻烦,会出现以假乱真、瞒天过海的情况。不过在古代,文人、雅士、墨客却常常把“乱真”作为自娱自乐的一种时尚,甚为流行。
从现代父子画家看,大多子从父学,这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类学习方法往往会使学画者很难跳出父亲的影子。像齐白石的儿子齐良末,生于1938年,白石老人对他的这个小儿子特别钟爱,夫人宝珠难产去世后,他就一直将齐良末带在身边。齐良末8岁时,白石老人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绘画,还专门为他制作了作画的范本。其10岁时,父亲教他画的《钟馗捉鬼图》,备受人称赞。由于自幼受父亲熏陶,加上自己聪颖勤奋,经过多年努力,齐良末对中国画的构思极富特色,他笔下的鱼、虾、昆虫等艺术形象,极富齐白石老人的风范,其画功与齐白石极为相似,因此他被许多喜爱收藏齐白石绘画作品的友人誉为“小齐白石”。可惜,齐良末个人的风格没有形成。
除了跟父亲学习外,有的画家觉得学画不能跟一个画家学,需转益多师。如刘奎龄的儿子刘继卣,早年跟随天津著名山水画家刘子久学习山水;陶冷月的儿子陶为浤先后跟刘海粟、张大壮学习绘画技法。
齐白石对陈半丁的艺术造诣评价甚高,在他看来,陈半丁擅长书画、诗词、篆刻、收藏、鉴赏,尤善画花卉、山水,他的花卉早年得任伯年、吴昌硕亲授,又师法赵之谦、徐渭、陈淳、恽寿平、华喦等诸家,并广泛涉猎宋元花鸟画,状物描情、生动自然,具有秀润苍古之趣,作品常以洗练、概括的笔墨和鲜丽沉着的色彩表现花卉鸟兽的千姿百态;构图上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山水师法石涛,风格高雅苍古;人物画简练古雅,多表现文人的生活情趣。尤难能可贵的是,陈半丁不以模仿逼肖一家一法为归,而是致力于诸家诸法的整合。齐白石为此将自己的三子齐良昆(子茹)拜于陈半丁门下。
此外,由于现代出现了美术院校,许多画家觉得通过院校培养绘画人才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于是纷纷将自己的儿子送进艺术院校深造。
像傅抱石的儿子傅小石,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郭味渠的儿子郭怡孮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李苦禅的儿子李燕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孔小瑜的儿子孔仲起1960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唐云的儿子唐逸览196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田世光的儿子田镛尽管没有上过严格意义上的美术院校,但参加过几次国画专业培训班的学习,如1958年参加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画技法修班学习,1959年考入北京中国画院国画班,跟随著名花鸟画家王雪涛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创作。
尤值得一提的是,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浙江美院国画系进修后留校任教,是迄今为止第一位在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担任过院长的画家。应该讲,随着美术院校的崛起,艺术院校培养的画家已经成为画坛的主流,像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郭味渠、李苦禅、田世光、孔小瑜都曾在艺术院校任教,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许多学院派画家已经成为当今画坛的中流砥柱。
总之,不少父子画家以其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作品,在当今画坛上交相辉映,成为画坛的一大景观。若细细地研究他们的成功之道,也是非常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