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等待,第十二届“子冈杯”玉石雕作品展将于2021年12月24-26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子冈杯”作为苏州乃至全国玉雕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事,一举一动都备受全国玉雕爱好者的关注。“子冈杯”历来以高标准检验着从业者的技艺水平和创新精神。那么,凝聚一整年心血的佳作会以何种风采呈现?让我们在展览前夕,跟随玉雕大师们,一起探秘他们的创作进程和作品成果吧!

不知从何时起,杨曦的玉雕已成为“子冈杯”的一种期待,题材、工艺、形式、立意都成为了期待的一部分。杨曦也从不让人失望。

梵音系列

淡逸清润,气韵生动

早就听闻,杨曦今年的作品中,有一组观音,不免让人联想到他此前的诸多表现,林林总总,数量繁多,却鲜少重复。若为其梳理一条创作脉络,会发现个中变化皆有迹可循。具象与抽象,形式与表达,切实与虚无,形制与线条,一切都在双向奔赴中糅合成最好的状态。叫人印象深刻的有优雅美妙、以少胜多的《千手观音》,静谧安详、空灵飘逸的《荷花观音》,镂雕技精、线条流畅的《莲相》……

杨曦是为数不多能将技艺与设计在玉雕中完美平衡的人。曾经脱胎剪纸艺术的观音造型惊艳了众人,但他总觉得如此繁复的雕刻,似乎有些过于“匠气”了。即将在“子冈杯”上呈现的《自在梵音》观音题材作品,延续了“南石”的创作风格,也延伸出了现代审美内涵,以玉为媒,以线为介,淡逸清润,变化万千。

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灵动自然、清奇冲淡、委曲含蓄、耐人寻味。杨曦的观音即有此气韵,连通着艺术的灵魂,流动的线条诉说着言外之意、像外之像、意味无穷的美感。其人治玉,以砂水涤滤,泯其痕迹,留下的是自己的思想。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对于玉雕,杨曦素来有着极高的标准。

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一场疫情,让城市按下了暂停键,有人迷茫,有人彷徨,有人惊慌,杨曦却在静默的时光里,积淀阅历,智慧而清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中的意境在杨曦的玉雕中展现淋漓,诗人的境界也在杨曦的生活中处处尽显。

生在苏州,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园林、街巷中信步闲走,那份恣意只有自己能心领神会。对于这样的自由时光,杨曦是欢喜的,很多的创作灵感便源于此时。正如其常言:“有时当下的灵感可能来自很多年前的一个积累,突然迸发,并不停放大。”

《自在梵音》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艺术上,它吸纳着绘画语言、雕塑语言、设计语言;在思想上,它交融着自在情绪、虔诚心态、超然之姿,从而形成新的审美语言。即便融合了诸家大成,杨曦的玉观音仍是纯粹的。从中可窥见其创作的一种共性:非题材、玉石之类的共性,而是于日常中,思者常新,厚积薄发。

放慢了节奏,用一年半时间完成的《自在梵音》,将让人们领略玉雕的过往与未来。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无论何时,杨曦的身上都有一种“隐士”风范,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的风采,一切皆跃然“玉”上。

以玉为镜,此情可待

治玉近四十年,从未倦怠,这是杨曦的长情。

当被问及“与现在相比,早期的作品是否需要调整”时,杨曦称:“我无法将现在的设计强加给过往,因为它们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完美。”美的多样性,决定了审美的多样性,不同时期的审美又有着不同的特色。每一件作品都呈现了特定时代的具体特征,或许将成为玉雕历史的一部分。

基于这份历史性,杨曦又在他的玉雕中融入了创新性,他的艺术源于生活,最终回归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对玉雕进行创新,是当代对于美学追求和情感表达的必然结果。让玉雕“美”下去,就需要当代玉雕人加强技艺水平,提升思想内涵,深植文化底蕴。

杨曦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苏州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可在这里找到我们

小红书:苏州艺术志

知乎:苏州艺术志

新浪微博:@苏州艺术志

长按关注 苏州艺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