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艺术中心
“质·能”开幕式现场
2022年4月17日,艺术家周松个展“质·能”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和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馆长泰丰·贝尔京担任联合策展人,展现了艺术家十年来创作的“红场”、“熵”以及“膨胀”等系列作品。
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 寇勤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艺术家周松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早年的创作中,周松将超写实技法发挥到极致,用超写实表现超现实是他鲜明的艺术标签。但在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看来,周松却从未自我设限,他持续探索着自我想象与创作的边界,在超写实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机械美学、抽象、超现实等艺术风格,因此,他的创作很难用纳入到某种固定的艺术范式中,而是一种独属于周松本身的艺术语言。
展览现场
在艺术语言之外,周松作品中更引人关注的是他的思想性,他的目光从周遭向未来触探,夹杂着文化思考、哲学思辨和社会关照,通过艺术化的抽象提炼,将观念倾注于作品,以艺术的手法向社会现实提出严肃的审视和深沉的关切。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周松在采访中将“质·能”解读为三个维度:一是探讨宇宙的本质。宇宙本身即是质量与能量的结合体,这也是万物存在的起点;二是与“智能”谐音。21世纪是智能化主导的时代,科技已深深嵌入人类的生存系统,也将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三是在前两个维度之下,进一步探索人类演化的可能,思考人类演化与宇宙演化的同质性。
这一思考方向具体体现在思考“后人类时代”人类与科技关系的“熵”系列作品和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宇宙演进的“膨胀”系列作品当中。
“质·能”展览现场,图为“熵”系列作品
“质·能”展览现场,图为“熵”系列作品
展览以“熵”系列开始。“熵”系列提出的问题是:未来若是一个由机器主导的技术乌托邦,那么人类将居于何种地位?在周松看来,人类在自然演化中获得了创造非自然的“超能力”,而被创作出来的“智能”就是人类“超能力”的具象表现。在这个系列中,周松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探索了机器美学的生物形态特质:仿真机器人的肉质外表之下覆盖着内部的电路;与之相对的,则是一些模仿着活人的手势和表情的金属躯壳。
《新创世纪》New Genesis, 510x250cm, 布面油画, 2017
展览中最为宏伟撼人的作品是周松耗时三年完成的油画《新创世纪》。在这件作品中,周松借鉴了杰利柯·西奥多在《梅杜萨之筏》中所用的构图,但不同的是,周松将“梅杜萨之筏”放置于一个核危机爆发的末日场景中,扭曲的机器人取代了人的形象,原本负载幸存者的竹筏沉降为机械地球的残骸,机器人队伍身后有一位怀孕的女性依靠在残破的希腊雕塑旁,象征着人类文化与生命的唯一希望。
画面中人与机器人的并置,刻画出未来时代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激烈、复杂的冲突感:一方面,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依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演进、升级威胁着人类的物种主导地位。如此,是否会衍生、创造出人机合体式的新物种?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生命的概念?如何认知意识的存在?人类种群将走向何方?
《逆时空》Counter Time Travels, 200x130cm, 布面油画, 2015
艺术家关于人类命运的终极追问,在另一件奇幻的作品《逆时空》中沿续。画面中一个纤瘦、美丽的黑发女性占据画面中心,她身着黑色紧身衣套装和黑色高跟鞋,左右各持刀叉。不过,她借助刀叉所享用的“食物”,并非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而是漂浮于其周身的人类科技、文化成果的“证明”,有人类登月、核爆蘑菇云,也有范宽的山水。周松构筑了一幅末日时代的人类文明图景,抛出了数字时代之下人类种群的存续问题:人类的发明、发现乃至艺术作品如何在人类灭绝后继续存在?在一个后数字世界里,生命、生存、创造分别意味着什么?
“质·能”展览现场,图为“膨胀”系列作品
“质·能”展览现场,图为“膨胀”系列作品
展厅的另一侧是周松近年来最新创作的“膨胀”系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周松用戏谑的手法将丰盈的人体框定在几何图形之中,任其在局促、逼仄的空间之内膨胀、扭曲和转动,曲折尖锐的边界充满机械感。借助这样一种夸张和变形处理,周松意在探讨当代及未来社会中个体的无限扩张与生存空间的挤轧退缩之间的矛盾张力,在他看来“边界”既意味着规范,也意味着束缚,这种矛盾性反映了周松所理解的个体与集体的成长动力。
同时,画面中人的描绘也反映出周松对当下人类社会的深切关照。周松介绍道,他热衷于在画面中描绘“鞋子”,因为鞋子代表着被困于土地和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是那些生活中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部分,人物的脸往往在画面的边角,那些拥挤的身体才是主角,他们既充满挣扎,却也彰显着生命的力量。
《不朽的躯体》The Immortal Body, 布面油画,200x120cm, 2021
在作品《永恒的神话》中,男人、女人和孩子被章鱼缠绕捆绑着,这微妙而精准地投射出东方式的家庭图景,而在《不朽的躯体》中,人物被牢牢困紧于鞋子中,“荆棘”这一宗教意向的缠绕又为画面注入更多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这些充满设计感和冷幽默的视觉形象也让“膨胀”系列作品透露着一种后人类主义的批判旨趣,通过荒诞的风格和笔触呈现出极尽幽默和讽刺意味的人类生存图景。
《共生》Symbiosis, 布面油画, 476x120cm, 2022
此外,在周松看来,膨胀,既是宇宙演进的规律,也是生命体得以存续、进化的动力。恰如宇宙无限膨胀的演进过程,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同样倾向于将质量和能量转化为发展、进步以及自我表达的过程。
同时,通过将水果、植物和动物构绘成抽象、二维的几何形状,而非原本完整、立体的有机物状,周松既传达出人类改造基因、改造自然的强烈欲望,也鼓励观众想象人类与自然相互塑造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演化进程中所孕育的诸多可能。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7日。(文/王尔晴 图片由嘉德艺术中心与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