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意大利分别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同样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沉淀让两国有着天然的趋同性,无论是从历史、政治还是文化、艺术、文学、乃至价值观、行为、习惯甚至于美食,两国间一直以来保持着惺惺相惜的关系。有人说,意大利就是欧洲版的中国。自十六世纪起,中意两国就开始了接触和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两国文化与艺术间的交织也愈发紧密,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以及当下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乃至对艺术超验世界的探索上,两国艺术家们有相似的经验与观念,同时也有着各自特殊的表达方式。

7月6日,“镜像:马特奥·巴西雷、石良双人展”在鸿坤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年策展人田恺策划,展出了中意两位艺术家近年来的系列新作。该展览基于中意建交五十周年而策划,以马特奥·巴西雷与石良两位艺术家“镜像”式的互联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东西方两个国度间当代艺术的前沿范例,从二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中,我们看到他们各自对超验世界的观照与赋形。

众所周知,绘画与摄影自古以来就是一对"伴侣",他们相互依赖,却又独立存在。意大利艺术家马特奥·巴西雷与中国艺术家石良都是将传统与革新相结合的新一代创作者,将两者巧妙结合,将数码摄影作为绘画媒介,使古典艺术与当代摄影互相碰撞,创作出一幅幅震撼视觉的“超现实”图像。走进展厅,策展人也选择了“镜像”对立的方式呈现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都具有两国当代艺术典型的代表性。力图给观者带来一种对照的观看方式,找寻之中的和而不同的“问答”。

作为二十一世纪意大利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大奖的获得者马特奥·巴西雷的影像作品展现的是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图像世界,是技术和超现实主义画面相结合的产物。艺术家的图像之旅最终引导我们走向内化、感官和知识多层面的理解,在那里,我们突然意识到通常隐藏在我们自己内部的那些现实层面。它将我们带回古典历史,与此同时又传递了当下的精神。而中国当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石良的作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运用了多种新兴材料,深刻地思考着人类生命,用作品发出强烈的呼声。创作背后是认清现实的荒诞与尴尬以及充满隐喻和反讽的氛围。他们二人的作品如“镜像”般折射了梦境与现实、感官与内在、瞬间与永恒、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个完全清晰和无限的叙事过程,这个过程由共存和顿悟组成,而这些“镜像”的映射将永恒存在,让人类和地球的千年历史耀眼炫目。

“巴西雷的作品很多来自于宗教、现实,我的作品主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虽然我们的关注点不同,但我们都在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艺术家石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把两个国家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播。而中国当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石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结合精湛的写实技巧,表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可言状的紧张感。画面看起来如照相般写实,但背后却隐喻了对荒诞现实的反讽。

马特奥·巴西雷与石良“镜像”式的互联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一条重要线索,以两位艺术家为个案,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索多维度去探寻东西方两个国度间和而不同的当代艺术,以他们对超验世界的观照与赋形,来重申、恢复艺术的本心与真义,达艺术不可抵达之境。

展览开幕当天,策展人田恺、评论家邵亮、艺术家托马索、艺术家石良、艺术家马特奥·巴西雷、艺术家马林、评论家王端廷、评论家高岭,以“镜像与现实主义”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览开幕后的对谈中,评论家邵亮认为:“马特奥·巴西雷用侏儒、教皇等元素映射欧洲文化,揭示宗教社会问题;石良通过封闭空间中非正常的人物关系和动作姿态,揭示人们的生存状态。两位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引发观众思考,东西方文化之间,人在社会空间是被什么力量所支配和引导?面对社会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艺术不仅仅是展现美的‘安乐椅’,它更多的是给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

对于以“镜像”为主题,马特奥·巴西雷说道:“我的作品相当于一面镜子,通过镜子,观者可以看到其中隐藏的最深层的问题,如宗教、哲学等。”石良也希望通过作品把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来,“《心门》表现上反映的是画面人物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但通过镜面装置的折射,这些问题,既是画面人物的,也是艺术家的,同时也是观者的。”

对于本次展览的特殊含义,评论家王端廷说到:“作为一位新锐摄影师,马特奥·巴西雷的观念摄影通过戏剧化的场景记录现实,反应意大利的社会、宗教等问题,而他在其中扮演‘导演’的角色;与之类似,油画艺术家石良的写实对象,也是按其主观意愿进行编排设计。今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全球地方主义’的崭新艺术潮流,简而言之,全球地方主义就是用地方语言表达普遍人性和普适价值的艺术观念。此次展览中,两位艺术家采用各自的艺术语言,表达所有人都能明白的观念和事物,这在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

据悉,展览将开放至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