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下午,“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录像艺术展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开幕,策展人戴卓群邀请十七位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日录像创作领域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张培力、徐坦、汪建伟、王功新、杨振中、陈晓云、蒋志、杨福东、阚萱、周滔、徐震、曹斐、方璐、陆扬、李然、陈轴、沈莘展出作品各一件。

策展人戴卓群致辞

策展人戴卓群谈到展览作品选择围绕讨论“人”的精神状况与处理现实处境,纵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意识形态解禁、思想启蒙为肇始,至今日全球化消费主义时代,30年间中国录像艺术迭变的概貌,展览呈现空间带有浪潮“燥”的感觉,带有时间线索和早期的“前卫艺术”产生联系。

“我们今天来看早期的录像艺术作品会觉得很有冲击力,比如徐震老师的2006年作品《18天》,一群人开破车带着遥控小坦克跨越国境线,因为我们今天的艺术方式可能会不太选择这样的方式做,那时候有一种极端表达的冲动就是当时社会与既是带来的观点激荡。”

左起艺术家蒋志、张培力、王功新、杨振中、策展人戴卓群

讲座现场

开幕对谈中,策展人戴卓群主持参展艺术家代表张培力、王功新、杨振中、蒋志围绕录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分别向大家分享各自在录像艺术领域的创作与思想。

本次参展艺术家张培力在讲座提到中国录像艺术起源,中国和西方的录像艺术源头和出发点是一样的。因为在中国,录像跟绘画不一样:绘画是西方传教士带进来的,但是录像没有一个传教士。录像本来就是来自电视文化,当然你可以说它是西方的,但它是一个媒介,它是没有意识形态的成分的,它就是技术。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录像艺术的最早实践者张培力创作的第一部录像作品《30×30》首次展出,成为中国内地公认可考的第一件录像作品。张培力对85新潮中的抒情和制度化倾向均表达过强烈的质疑和批判立场,他也把愉悦感彻底地排除在作品之外,以一种貌似机械而冷漠的态度考验观众的忍耐力。

张培力(1957)30x30单视频录像(PAL 格式) 有声/彩色 32分09秒 1988

王功新早年旅居纽约,正赶上1990年代西方录像艺术的新浪潮,1995年回到北京后,第一次用“开放工作室”的方式,创作了他的第一件录像装置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他在对话中分享自己1998年用一台286苹果电脑以图片为素材创作动画的经历,以此说明所有艺术形式的出现肯定与当下的时代相适应的。

王功新(1960)面子the face1998 影像装置 400x300cm

杨振中从1995年开始以录象和照片进行创作,在新的时代转轨之际,展现出对社会情绪的敏锐捕获。2003年,杨振中进入德国西门子集团位于上海的巨型工厂,将镜头对准了流水线上的中国工人,拍摄了作品《春天的故事》,全球自由资本主义与中国劳动力密集的集体化社会现实的结合,催生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化生产力,也带来了复杂而又变动不居的社会结构跌宕与市场经济对人的异化。

杨振中(1968)考试exam单屏录像23′37” 2012.08

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之初的社会精神症候,既自由张扬,同时也粗粝沉闷。1997年,蒋志拍摄了第一部录像《飞吧、飞吧》,2005年的《香平丽》,则是蒋志迄今为止最长一部半剧情性质的作品,虚构和真实交织在一起,香香、平儿、丽君三个身份反串的年轻人,迷失在塑造自己的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无处可遁的冲突、困惑、荒诞,影像在这里,只是一些伤痕累累的吉光片羽。

蒋志(1971) 香平丽Our Love 影片 78’ 2005.06

同期开幕的还有华侨城盒子美术馆第十四期驻地工作坊“分岔”,展出龚胥耀、曾钰雄、曾钊桦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较前几期项目有所不同,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们驻地期间完成的装置作品,也同时展出了新近的绘画作品;无论作品数量还是语言的丰富程度,都颇为可观。

“分岔”展览现场

艺术家工作室

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

策展人:戴卓群

艺术家:张培力(1957),徐坦(1957),汪建伟(1958),王功新(1960),杨振中(1968),陈晓云(1971),蒋志(1971),杨福东(1971),阚萱(1972),周滔(1976),徐震(1977),曹斐(1978),方璐(1981),陆扬(1984),李然(1986),陈轴(1987),沈莘(1990)

主办:广东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时间:2019.9.25-11.17

图文/华侨城盒子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