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

土花能白又能红

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中国的十大名花中,菊花的品种达3000种以上。

色彩可算世界上花中最丰富的一种,

除蓝色以外,几乎应有尽有。

它千姿百态,天性高洁,

花期长可傲霜,独立寒秋。

在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使秋末冬初的萧杀之气,仍显出生机勃勃。“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菊花,千百年来以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清雅淡泊,不做媚世之态的品质,成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在《尔雅》中记有"鞠,治蔷"。

在中国文人看来,自然是有灵性的.是可以彼此沟通和对话的,所以中国文人跟自然、山水之间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笑谈万丈豪情;失意时,退隐江湖,吟风啸月,散发弄扁舟去独钓寒江雪。

中国文化的最根本之处就是对自然的崇拜与和谐共处,而且中国人特别善于“缘物寄情”,“融情于物”,在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中负载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文人对菊的赏识便是如此。

古来文人好菊,首推陶渊明。陶渊明去官归隐二十年,以菊为伴,种菊写菊,恐怕种菊就是由他而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所传咏,民间奉他为九月花神。

从此,菊花成了中国文人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

菊花作为诗人墨客笔下的意象,承载着不同际遇、不同心境作者的不同意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英雄,他的《咏菊》充满了杀气和霸气。

在诗人的心里,菊香点燃了酒兴,而酒助诗兴,于是中国文学史上便多了些光耀千秋的名篇佳句。

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陆龟蒙《亿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清雅淡泊的心性和默默坚守的韧性,深得中国文人贤士倍加珍爱,成为一种完美人格的文化象征,也分明承载着文学史上中国文人几千年的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所有文人的抱负。

许多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有“大济苍生之志”,这是一种情怀,一个传统,一样美德。

一般说来,当“兼济”的目标受阻时,为了保持个人品格的清高,为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不愿同流合污,便洁身自爱退隐山林。

而菊花成为这些文人最真实的写照。

“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菊花以特有的清雅与神韵,在不同时代的文人心目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和内涵。

温馨提示:《名利场》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