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C6投稿及获奖文章点评 右起:邵亦杨、Chantal Faust、Henry Meyric Hughes、费大为、翁子健

11月12日,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颁奖典礼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迄今已举办六届。在本届颁奖典礼上,民生美术馆举办了“艺术批评教育的角色定位”为题的对谈,共同讨论艺术写作在教育及当下社会的意义。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评委们则对获奖文章进行了回顾和点评,就艺术批评写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现居柏林的Nadim Samman凭文章《 Oh You Pretty Things》斩获大奖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来自英国的策展人、写作者Tom Trevor凭文章《Cook’s New Clothes, Cook’s New Clothes》,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写作者蒲英玮凭文章《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和艺术写作者、译者李素超凭文章《召唤光州之魂——作为艺术场域的光州前军事医院》分获二等奖。

二等奖获得者关于《踱步:七十年的走过》展览,展览手册影印与展览所呈现的六个章节

澎湃新闻了解到,举办六届以来,国际艺术评论奖共收到来自全球69个国家及地区的1359篇有效稿件,共评出20位获奖者及87位入围者,包括了策展人、艺术家、作家、自由撰稿人、教师、学生、艺术从业及爱好者等不同领域和不同身份的投稿者。

艺术批评教育的角色定位

“艺术批评教育的角色定位”对谈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凌敏主持,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邵亦杨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导师尚塔尔·弗斯特(Chantal Faust)共同讨论艺术写作在教育及当下社会的意义。

在邵亦杨看来,当代艺术研究也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一部分,而不能狭隘地把现当代艺术就归结成艺术批评。她表示,“我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作者,还有自由撰稿人做了非常好的艺术批评工作。现在由于有更自由的平台,就如微信、微博上也有很多更加自由的艺术批评存在,这些平台也在帮助青年作者发出声音。”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外观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尚塔尔·弗斯特则从教学出发,她表示,“现在大家对于艺术批评的写作概念已经比以前要延展了很多,整个范围还有理解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补充和扩充。在我们教授一些艺术批评写作的时候,我们都是把他们往实践,还有实操方面来引领的。我们把文字看作手中的材料,你可以用这些材料来进行创作一篇文章,这也可以让我们再深思一点,在一所艺术类的学校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这些教授艺术理论和批评写作的科目,这样一种定位应该可以带来很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在操作中,我们也会有一些联合创作,比如说艺术批评的写作者可以和艺术家、设计师肩并肩一块进行创作。”

对谈:艺术批评教育的角色定位 右起:Chantal Faust 、邵亦杨、凌敏

对于教学和理论,邵亦杨表示希望就专门做实践的艺术家开设类似艺术批评的课程,“因为我们中国在创意性,创造性这一方面是有缺陷的。国外从小就有创造性写作的训练,有学术性、文学性、创造性写作不同的类别,我们中国缺少创意性写作的类别。在艺术批评里,创意性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谈及对刚刚出炉的艺术家和其作品的评论时, 邵亦杨认为,自己更注重阐释他们的作品,“真正的艺术批评应该不是针对个人,应该是有距离的,针对某种艺术现象,某个艺术展览,并不是一个捧场式的,吹捧式的,也不是谩骂式的。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需要走的地方。”

“其实艺术批评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式的,还有一种是深入解读的。英文里‘批评’不只是负面的,它还有深入解读的一种。深入解读并不等于捧场。它解读的作品非常重要,作品就很重要,它需要理论家、批评家把它解释给大众看。艺术批评当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批评,一些艺术活动,一些艺术问题进行评论,进行鞭策,帮助这个艺术界做得更好。比如说艺术机构做得更好,艺术家做得更好,还有公众更多地理解艺术作品。写作不是炫耀理论,而是结合理论进行更深入的解读。”邵亦杨说。

2018年光州双年展“想象的边界”展览现场

对此,尚塔尔则认为,艺术批评有不同的形式和门类,传统做法类似新闻写作,以简洁明了的方式陈述对艺术家或作品的正反面观感。同时,她认为艺术写作也会有更加复杂的重现,“比如说艺术批评本身也是一个作品,它其实和艺术家自己的作品是可以有互相成就,或者互相借鉴和学习的。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迫切亟待解决的挑战和危机,甚至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大的困境。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像艺术批评、艺术写作,甚至艺术化的一些思考来集聚力量,来发声,来发挥一个作用。”

艺术写作所需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
当天下午,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评委们对获奖文章进行了回顾和点评,并就艺术批评写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席 Henry MeyricHughes宣布获奖者

艺术评论家、策划人费大为表示,中文的投稿普遍质量还是有待提高,但中等水准的文章还是比较多,这些文章缺乏个性,是比较规范的写法,“在艺术批评中要锻炼自己的一种判断能力和阐释的能力,这个阐释的能力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完整,而且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看法,发光的看法,有创造性的看法,而且能够深入的阐述这些看法。”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国际艺术评论协会荣誉主席、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 Hughes)表示,艺术写作不光是在艺术品旁做打下手的工作,而是需要像“主人翁精神”般地发出声音。“艺术批评的写作不应该是一种像科学写作的模式,不是一个闭环的写作模式,更多应该有原创性和作者的自我意识在其中,可以更好地帮助更多的受众理解一些艺术作品。”

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翁子健表示,“艺术写作对于艺术理论,流行文化元素和批判理论等的引用需要恰当,引用过多的话就会少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翁子健也对艺术写作定义、责任和伦理的思考提出了问题。一,文章是不是写得太好了?比他评论的对象、展览或作品更加好呢?两者是不是对等的呢?第二,文章应回应一些艺术界比较大的讨论,比较大的问题,而非“僵尸形式主义”。

而邵亦杨则谈及了艺术批评写作在中国当下的问题。她认为,一些写作的观点很好,有创造力,也有批评性,但在写作方式有所缺乏,在一些问题的判断上缺少引用和依据,而学院背景的学生则在选题上很温呑,不够有批评性。

现场嘉宾与获奖及入围者合影

论坛最后,亨利?梅里克?休斯谈及了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当下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方式,“我们现在活在一个自拍年代,大家都用自拍,或者发朋友圈,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但作为艺术批评的写作,还是需要放慢一点,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不要太过于随大流,要停下来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