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永乐大典》。国家图书馆供图

《永乐大典》成书于600多年前。全书凡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存有永乐正本、嘉靖副本两部。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定编纂一部大型类书。他希望这部书能汇集百家经典,囊括天下所有书籍之精华,成古今文献之大成。一直到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这项浩大的工程才算完成。

《永乐大典》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所有图书资料,按照《洪武正韵》,将相关内容的一句、一段或者整篇、整部书摘引抄录,共计约3.7亿字,全部手工抄成。其中保存了中国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古籍。

也因此,《永乐大典》保留了很多宋元时、甚至更早的古书信息。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旧五代史》,这本古籍原来都已经不存在了,后来清代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就生生地从《永乐大典》里复原出了《旧五代史》。”

皇家藏书何以流散各地?

但令人遗憾的是,《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至今未见片纸只字,今天人们所谈《永乐大典》皆是指嘉靖副本,即明嘉靖年间重新誊写的版本。可即便是这副本,已知的也只剩下400余册。

自成书以来至近代,作为皇家藏书的《永乐大典》多有散佚。

清乾隆间修纂《四库全书》,曾对《大典》作过清点,已缺2000余卷,尚存十分之九,大体完备,故清王朝修《四库全书》《全唐文》等都利用过。

清末一段时期,已有翰林院官员监守自盗的情况出现。有人甚至将《永乐大典》偷出卖给洋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惨遭厄运,大部分被焚毁,幸存少数,亦遭侵略军糟蹋、抢夺。

到民国初年,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残本移交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前身)时,数量仅有64册。

资料图:《永乐大典》。国家图书馆供图

回流至今未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苏联、德国等曾陆续归还《永乐大典》,国内一些私人藏家也将收藏的《永乐大典》捐献出来。

时至今日,《永乐大典》嘉靖副本残卷约400余册800余卷,不及原书的百分之四,散藏在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余个公私收藏机构。其中200余册藏于国家图书馆。

说回到这次拍卖的两册《永乐大典》。其分别为卷二千二百六十八、二千二百六十九(2268,2269)“模”字韵“湖”字册;卷七千三百九十一、七千三百九十二(7391,7392)“阳”字韵“丧”字册。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向中新网记者确认,根据现存《永乐大典》的特征,以及拍品的照片、书影来判断,这两册《永乐大典》应该就是嘉靖副本。

她说:“像这种《永乐大典》抄本,每一册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也查了现存的《永乐大典》相关情况,恰好就是其中没有记录过的。”而拍卖中“湖”字册的出现,恰好使得现在发现的“湖”字卷全部相连,实属难得。

资料图:2018年“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现场。国家图书馆供图

有报道显示,拍卖公司称,这两册拍品来源于法国私人藏家,其家族成员曾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被派往中国,任至上校军衔,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与一些官员相交颇深,获赠了很多东西,其中便包括这两册《永乐大典》。

多位古籍、拍卖领域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买下这两册《永乐大典》的是浙江企业家、收藏家金亮。他曾多次向国家公藏单位捐献珍贵古籍。记者尝试联系金亮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求证此事,但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复。

愿国宝们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