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江苏南通展出的“留痕——版画的世界研究展”其中国际版画单元参展艺术家包括胡安·米罗(西班牙)、赵无极(法国)、库尔哈内克(捷克)、斯蒂娒克(美国)、亚赛克·波洛卡(波兰)、奥格齐尔(美国)、阿里西亚(阿根廷)。
早在2012年,“现实的幻象——2012米罗版画作品特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展期3个月,展出170余幅,创作年份跨度逾50年,是米罗在各个时期的版画作品最大规模、件幅数最多、创作风格变迁最完整、观展人数最多的展览。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展览还将“西班牙画坛超现实主义三杰”之一的米罗确立了一个新的身份——版画家。在中国,通常版画家就是版画家,油画家就是油画家,国画家就是国画家,很少一人兼擅几个画种,不过,米罗是一个别样,版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媒介和材料的不同,不影响他描绘夜空中的星星和由星星变幻出来的符号,也不影响他对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间艺术以及罗马式教堂的壁画的痴迷和追慕。
米罗的版画与他其他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一样,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作品中往往没有什么明确而具体的形,只有一些线条、团块、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颜色亦非常简单,红、黄、绿、蓝、黑、白之间交相辉映,鲜艳活泼,自由、轻快、无拘无束。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米罗版画创作高峰期,同时也是他版画艺术形式上的转变及技法上发展的黄金阶段。本次展览除展示米罗版画作品外,还展出他的创作札记、部分评论文献,通过作品可以看到他的版画创作是如何与他的其他媒材艺术创作齐头并进,以及版画对米罗其他绘画创作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如果说米罗在作品上签名写上中国字的“米”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精神的向往,那么,本次展览中赵无极的版画作品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赵无极一直自诩自己是个中法画家,而不是一位法国艺术家。他说:我是受中国的影响,对国外的东西也看得很多。因此,我对绘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即中国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对我帮助很大,所以才会由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他是有机的,是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审视下的回归。
我非常认同一位学者这样的表述:在西方人看来,赵无极的绘画迎合了他们普遍意义上对“东方”遐想的心理期待;而在中国,人们所赞赏的是他将“抽象”绘画的理解东方化,使在精神上得以融通。于是,赵无极的绘画便成为东、西方人们眼中的成功的视觉经验。当然,我想说的是,赵无极绘画成就来自于他童年成长的南通地缘文化的影响,得益于当年国立艺专以林风眠为代表的先辈们开示,包括后来到了巴黎之后对东方精神的理解,并将自己和作品融入到东方的艺术哲学之中。
赵无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算是一位我们概念上的版画家,他所谓的版画作品几乎都是他油画创作的复制,然而,本次展览中《黑色花园》则是他屈指可数的、真正意义上的版画作品,作品完好地保存了对中国传统水墨的新鲜和敏锐,拥有强烈而动人的纯粹性,墨分五色,激荡澎湃。
赵无极生前一直想回到自己成长的故乡南通举办展览,只是天妒英才,未能如愿,今天,赵无极“回家”了。
不管是以前还是在当下,在世界范围内的版画艺术家们仍不断“修炼”,从最本初的原点出发,在尝试过多种表现手法之后,各自跋涉在探索属于自己艺术风格的征途之上,或许,艺术最朴素的原理,发自内心的感动,材质之美……当然还包括米罗对中国的迷恋、赵无极的乡愁,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