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短评纳入评奖,“不以长短论优劣”值得点赞

来源:红网 孙建清

近日,中国文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举办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的通知。与1--5届“啄木鸟杯”不同的是,本届将文艺短评文章纳入了评奖范围。通知明确规定500—3000字之间的文艺短评,可以参加评选。这一调整规定,预示着人们对文艺短评的观念发生了重要改变,值得点赞。

通常情况下,说到文艺批评在人们的眼里都是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大部头著作,动辄几千字,甚至上万字,仿佛文艺批评只要是下笔千言,字数足够多,就显得作者腹笥深厚、器大而闳,文章有分量、有厚度似的。因此,长期以来,文艺批评界,重长篇文艺评论轻短评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在各种评奖或者院校考核中,文艺短评被边缘化,几近视而不见。本次评选打破对文艺短评的轻视,长短并举,一视同仁,充分彰显了不以长短论优劣的新气象,必将吸引更多的文艺评论作者参与文艺批评之中。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文艺批评究竟是长了好还是短了好?这是一个老话题,亦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出自学院派的文艺批评文本,较之通俗和吐槽式批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此所谓的“高头讲章”。这里有其复杂的原因,有些杂志特别是一些名刊,往往在征稿启事中明确要求文章字数应在一万字。学术期刊的文章,通常是一种大题目、大视域、大构建,没有一定的篇幅是很难阐述清楚的,这情有可原。可是,一些纸媒和网络也视文艺评论长了好,常常让长文章黑压压占据报纸半个版面或整个版面,那就不足取了。

造成文艺批评过长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有的人看来,文艺批评是一种理论架构,要形成学术话语体系,短了不能说明问题,非长篇大论不可。更有的人历来对文艺短评抱有偏见,认为短评是豆腐块,是轻武器,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不是大手笔,没有什么力量,登不了之大雅之堂。殊不知,这是一种误解。

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其内容,而不是其长短。长篇评论如果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空洞无物,味同嚼蜡,定然归于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而短评看似不成系统,不够分量,但如果入木三分,言之有物,照样胜过千言万语。放眼古今文坛,短文而魅力无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仅仅342字,不是千古留名吗?记得作家张聿温写过一篇杂文《千字问鼎诺贝尔》。文章说,1965年,美国两位物理学家在《天体物理月刊》上发表的题为《在4080兆赫处天线附加温度》的论文,仅仅600来字,然而却创造性地提出了宇宙背景辐射的科学论点,对大爆炸宇宙学提供了奠基性的实验支持。于是这两位作者分享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党历来提倡写短文,把文章写短些,再短些,这既是一个文风问题,也是一种写作本领。须知把文艺评论写短些写得精粹些也是一种技能。很多人能旁征博引多重理论写出长篇文艺批评,但未必能搞定精练紧凑的文艺短评。因为,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见思想见观点见文字功底,难度可想而知。有鉴于此,对文艺评论家而言,练一练写文艺短评的“本事”非常必要。如何写一手好的文艺短评,窃以为,一要有见识,二要有文字功底。如是,方能使我们文学批评百花园精彩纷呈,佳作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