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中《深》No.43
30×53cm2016

艺术即幸存,是存续乡愁的集散地
文 / 徐美玲

我渡过一个一个坚硬的隔岸

今夜月亮是我的故乡

海水也是

(节选自李振中《隔岸》)

去年11月的午后,收到振中发来的《深》系列作品。待下载完毕,点击打开,扑面而来的浓烈乡愁,顿时让人无法自已。随着作品图集翻阅的持续,内心深处的记忆被眼前的作品一一唤醒,关于家乡的情绪便在这抽象化、陌生化的色块中找到存续的依据,开始顺势生长、攀岩附体。令一位隐忍情绪的游居者没有想到的是,那些早以为搁置一边的乡土情绪,竟然在这极简的意象中抛锚。搁浅的那一刻,我的凝视发现:深深的蓝、强烈的黑、制造阴郁的光,正在自我剖析。

不禁自问:乡关何处?


李振中《深》No.3930×53cm2016

虽然没有跟振中预先交流创作的想法,但我一直信任直觉,相信我的共情点并没有放纵误读,也没有刻意煽情。于我而言,在《深》系列作品中,我所体验到的,远非仅仅是色彩的块面、笔触涂抹时的情绪,亦或具体物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浓烈情感,是存档在我们内心深处共通的游子独白,是土崩瓦解、乡村新建、出走城市后幸存的离愁别绪。


李振中《深》No.4230×53cm2016

画中跳跃的笔触、色块如同飞梁上的砖瓦,在视觉的“糊弄”下,重建了一个被人力和自然共同拆解的故乡。夏日的曝晒、房前屋后的飞檐群山、午后的竹林虫鸣、山风吹拂的深深静谧……扰乱着一池思绪。


李振中《深》No.2930×53cm2016


李振中《深》No.2930×53cm2016

振中的《深》系列作品以一种意在笔先、隐而未发的方式,紧紧抓住读画者的真切感受。待读画者的底层记忆得以恢复,作品便成了触景生情的场域,每一位出走多年的人,不由地停驻于艺术的世界中,深深凝视和回望。某种莫名的情绪,让人如鲠在喉。


李振中《深》No.2630×53cm2016

恰巧是在读画的最后看到《深》No.26,通透的迷雾中,天光隐隐。来时的路、脚下的路和未来的路在这片深蓝中,交汇成一条人生之路。平坦里隐藏着崎岖,待到山风吹散迷雾,行旅之人或能够凭借内心的笃定而走向澄彻,亦或不能。


李振中《深》No.2730×53cm2016

有些人画画关注的是练习和彰显技法、建构风格,振中画画却是在剖析自己,并且持续实践着不同的艺术媒介,结合书法、综合材料和诗歌创作,追踪艺术的本体语言。呈现出的作品简约明净,是他义无反顾的赤诚。


李振中《深》No.2230×53cm2016

而在《深》系列作品中,振中由赤诚而展露的是一种有关家乡、有关文脉的乡愁。振中的作品暗示我们:艺术即幸存,是存续乡愁、再造精神原乡的集散地。也因此,《深》系列作品是经由艺术的笔法构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以简素安顿日常,以诗意涵养心灵,直面现实,珍藏幸存,唯静心凝视,你便会与过往重逢,与遗失的自己相遇。


李振中《深》No.2030×53cm2016


李振中《深》No.4130×53cm2016

时隔一年后,重读振中《深》系列作品,刚好是在中秋时节。远离家乡、临海蛰居的我已经独自见证海上明月两个年头。当隔离、封闭、分别成为偶然时的必须,或许,艺术能联结异乡的人们,席地而坐,围炉夜话;或许,当乡土无法寻根,文化无法溯源时,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存续乡愁,带领心灵重返家园,在空白中构筑你我的精神锚地。
行文末尾,想起振中写的一首诗:

背上彩虹

从雪山出发,至大海而止

背上时间

从黑夜出发,至白昼而止

背上理想

从绝望出发,至希望而止

背上今生

从前世出发,至来生而止

背上弓箭

从我出发,至你而止

(李振中《路途》)

2021年9月21日写于汕尾

艺术家简介

李振中

独立艺术家
1985年生于湖南
广州边渡艺术空间创始人之一
湖南安毕恩斯设计公司艺术总监
海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及联展
作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
拉法兰基金会、法国55画廊等
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