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现场
11月13日,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在五周年之际推出为期 3 个月的“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近百位活跃在国际国内当代视觉和表演艺术各门类的前沿艺术家将共同参与。McaM通过出版、展演、放映和一系列工作坊的实验,与过去工作、合作中的线索产生对话与回响,并试图生产出更具当下语境和环境的阐释方法和持续探讨的可能。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特约撰稿人于奇赫的评论文章。
2021年是上海明当代美术馆陪伴这座城市走过的第五个年头。在当下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估计已经忘了2016年明当代美术馆开馆展览“为什么表演?”:美术馆外有一些人被喷上不同的颜色或坐或站,而馆内几个身穿黑色衣服的人拿着一块黑布默默不语。
▲明当代美术馆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为什么表演?”展览现场,2016年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对于新中国来说,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走向;而对于明当代美术馆来说,走过的第一个五年也值得坦诚地回顾,回望由一个又一个展览形成的路。11月13日,一个由展览、放映计划、项目空间与多场主题策划的表演和工作坊系列组成的“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拉开帷幕,这既是回望美术馆的过去,也是展望美术馆下一个五年。
▲“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表演作品“包裹之外”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作为明当代美术馆馆长的邱志杰将其形容为一个“有灵魂、有耐心和有方法的美术馆”,他在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之际写道:“明当代试图在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跨界的地带去展开工作,势必冲淡对物品的占有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明当代 5 年来所生产的体验难以凝聚为物品……在真正硬核的意义上,它不是一座美术馆“。
▲明当代美术馆 外景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确实,当一些当代美术馆举办传统青绿山水画展览,或者同品牌联合发布艺术家联名单名的时候,明当代美术馆却在推进以表演为核心的当代艺术实践。明当代美术馆都做了哪些展览?是不是持续推进?有没有临时变卦?而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走进“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
层次丰富的文献梳理
在匆匆看了整个展览之后,笔者又回到了展览的起点,用一种近乎贪婪的方式阅读展板、戴耳机看影像、翻阅书籍……之所以使用了“贪婪”一词,是因为自己并不在美术馆表演的现场。所以观众只能够借助展览中的文献来弥补缺憾,但是显然那些表演的现场已经回不去了。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中的《迷宫》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共分为四个板块,从历史项目、邀请作品和延伸阅读材料三个层次来完成每一个篇章的架构,互相回应,互为补充。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展览入口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的序幕名为“生产行动”,以美术馆建筑的历史作为叙事的起点,邀请观众凝视历史的现场。美术馆的前身是上海造纸机械厂(简称“上造厂”),现场展示了报纸的复印件、工厂印刷品原件,并展示了明和电机社长土佐信道在仍是待开发的废弃工厂中刷涂机器的剧场集体创作影像。而这个序幕被放置在展览入口前,也呼应美术馆在试运营阶段所举办的展览“明和电机:超常识机械”。正是基于上海造纸机械厂的空间逻辑,才有了展览中的草台班《世界工厂》文慧《和民工一起跳舞》等作品,还有对于上海工人文化宫的研究,以及上海造纸机械厂工友返厂茶话会的发生。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在第二章节“身体演绎”中,展览重点梳理了美术馆在实验剧场、现场艺术等综合性展演项目,从明当代在试运营阶段的第一个系列表演项目“单人排演”(2015),到正式的开馆展“为什么表演?”(2016)。在这些项目中,诸如表演与观看的权力关系、身体自身的激发与挑战以及和空间发生的互动等问题被一次次讨论。
▲“身体演绎”延伸阅读区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第三个板块命名为“破空间”,意为对于既有展示空间、展览建构方式的破除与挑战,也代表了某一种非精致、非光鲜的现场。这来自于对明当代展览历史上三个重要案例的考察,即:“后感性”(1999 和2017),“把一切都交给你”(2017)和“托马斯·赫塞豪恩个展:重塑”(2018)。展览使用文献与作品将“后感性”发生的现场进行勾连,这也是奠定了整个美术馆基调的展览。而在展览“把一切都交给你”中,观众进入展览的方式被颠覆,展板中的《道德协议》引人注目。而在托马斯·赫塞豪恩的个展中,机构的权威完全让渡给公众,实验性让美术馆走向了一个狂飙突进的路线。
▲“把一切都交给你”展览现场,2016年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在人人都在用手指刷屏劳作、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着后疫情时代对于“社交距离”的强调,未来的表演是否会发生嬗变?展览的最后一章“技术演进与精神建构”即展示了美术馆近两年来在人工智能、电子游戏、后人类行为等议题上的投注,以肉身为表演媒介的形式,也可能受技术媒介生产出的义肢的影像,而这一议题也早在美术馆试运营阶段所举办的明和电机展览中有所涉猎,至此,美术馆5年的实践完成了闭环。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历史项目与邀请作品并置
邱志杰在《这不是一座美术馆——写在明当代五周年之际》中继续说道:“在这期间,明当代也曾不小心因为一贯纵容艺术家的任性而举办过‘魔都最颓的展览’。明和电机的《超常识机械》如果放在今天,恐怕很难不成为网红展。明当代其实并没有那么特立独行和有定力,看到别家美术馆办成网红展,也打心眼里赞美和羡慕,只是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合时宜。”
▲展览中展出的关于明和电机的文献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明和电机:超常识机械”展览现场,2016年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邱志杰所说的“很多事情都不合时宜”存在于明当代美术馆策划的多个项目中,而通过“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来看,这些作品在今天来看却很合乎时宜。这些作品体现出表演作为当代艺术中一种穿透力,即便是个体也可以涵盖相当广阔的艺术观念。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草台班集体创作的《世界工厂》是进入展览后看到的第一件作品,以纪录剧场的形式讲述世界工厂最早从欧洲出现以及在中国发展中的时间、空间和变迁;同时,交织了一位年轻人参与这出戏的创作过程中,他个人的成长经验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如果说草台班关注的是第二产业的观察,那么周滔的作品《1234》则转移到了第三产业。艺术家周滔拍摄了上海、深圳等城市众多店铺员工晨会的场景,并将这些记录影像依据其口令节奏进行整体剪辑和编排。观众或许在城市生活中看到了这种运用于小型商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后,集体方式的表象与动机也在随之演化。
▲观众在观看周滔的作品《1234》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石青的《一个商场的诞生》将原有是三屏影像重新制作为单屏影像,通过一个建设中的大型商场工地触及劳动与价值生产、资本空间重组、消费对日常生活的塑造等等话题。
▲石青《一个商场的诞生》图片来源:于奇赫
美术馆最吸引人的场地特点在其下沉式的剧场空间,一个大型台阶成为过去表演项目的观众坐席。在此次展览场地的规划中,美术馆在其对面复刻了一个金属台阶的“骨架”,作为“身体演绎”板块的录像展示区域。在这个“幽灵”看台上,那些在美术馆历史现场中闪烁的身体被屏幕再次编排。
▲“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姚尚德2015年的《单人表演座谈会:肢体默剧》回避了传统哑剧(pantomime)表情的变化,而是从身体运动的线条及力度使用的逻辑中发展感知。可以看到灵活的身体制造出真实的流动与连接。
▲展览现场观众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张云峰、李海光在2016年创作的《禽兽公园》令人印象深刻,笔者认为这个作品在当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屏幕中,两位艺术家带着建筑工人的头部保护装备,站在一个绿色的铁栅栏中。他们在呼喊对方名字的同时,将手中的方形玻璃用力砸向对方头顶,轮流操作直到所有的玻璃全部化为渣滓。
▲现场播放的《禽兽公园》图片来源:于奇赫
在展览的尾声,视频中2019年的实验剧场“常用关系”讨论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勾勒了一个人类自愿接受由AI控制社会的图景。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创造一些无法预知后果的事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自我反应吗?它会追求像人类那样的生活吗?
独树一帜的当代美术馆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是钱诗怡,她已经在美术馆工作了3年多的时间。钱诗怡所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艺术,但是她非常喜欢明当代美术馆所开展的项目,所以就加入了工作团队。邱志杰形容明当代美术馆的团队“像极了当代艺术还没有大红大紫的边缘时代的策展草台班子”,其特点是“主动想工作,互相补位,而不是职权界限明确的”,而钱诗怡策划的这场脉络清晰的展览,也成为了这句话的注脚。
▲策展人钱诗怡为观众导览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面对大量的文献,钱诗怡从中感受到了明当代美术馆早年若干项目的想象力,也让她回到那个自然生长的“现场”。如何来回顾、记录和研究美术馆的那些表演项目成为了她需要处理的问题,钱诗怡选择在每一个章节补充了供观众延伸阅读的资料和历史素材。
▲“生产行动”延伸阅读区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生产行动”中的文献图片来源:于奇赫
明当代美术馆为什么会以这样的形态发展至今,明当代美术馆创办人凌菲菲是这样说的:“很多人问我,明当代美术馆的展览这么前卫,时常刷新人们的视觉,我们是怎么想到的。其实,明当代并非横空出世。2005年,当许江院长第一次来到还是破旧工厂废墟时的这里就激昂诗的那一刻,当邱志杰教授第一次在大的车间里策划‘迷宫’的当代综合艺术活动惊艳世人时,明当代就被注定了宿命:打破既有观念,创造新的体验。”
▲“托马斯·赫赛豪恩:重塑”展览现场,2018年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当然,美术馆的定位也离不开馆长邱志杰的学术主张。邱志杰早期的求学生涯就在为把握知识与肉体的界限付出努力,用多种创造性的途径来破除思想与语言的限制。显而易见,明当代美术馆是“后感性”思想的延续,而邱志杰正是“后感性”展览的重要阐释者和辩护者。1999年,北京芍药居小区地下室举办了一场名为“后感性:异形与妄想”的展览,策展人是吴美纯,艺术家有邱志杰、杨福东、石青、王卫、郑国谷、刘撵、杨勇、乌尔善、萧昱、朱昱、孙原、彭禹、琴嘎等。
▲纪录片《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美术史家巫鸿先生认为:“‘后感性’是1999年中国最受争议的一个实验艺术展览,将‘闭门展示’的观念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在选址方面和此前的‘偏执/Corruptionists’相似,也选择了宽敞的地下室,但‘后感性’所显示的艺术追求更为严肃和雄心勃勃。展览呈现了22位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分别放置在16个地下空间中。它具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方向进行了精心的策划。”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展览现场,2017年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虽然目前“后感性”这三个字已经被大量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所淹没,但是最初的“后感性”展览还是体现出一种探索本土艺术发展的意识。显而易见,20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带有太多西方艺术的烙印,当然这种现象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社会因素。如果我们简单地否定受到西方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那么如何去面对这一段历史空白?而展览“后感性”的出现,则是表现出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考虑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对世界还能有哪些新的贡献。
艺术季的其它项目
在馆长邱志杰的心中,明当代美术馆更像是一个艺术中心而不是一座美术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真正硬核的意义”。除了“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之外,二层丰富的活动板块组成了一个艺术中心的架构。
▲杨·罗威斯和尼德剧团的长时表演《父之屋》,2016年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二层光线比较亮的地方,是美术馆特别设置的“McaM副本办公室”。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美术馆工作人员的真实办公场景,工作过程本身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景观,也是一种沉浸式表演。“McaM副本办公室”进一步模糊了生活和表演的界限,这不仅让人想起美术馆开馆展览“为什么表演?”的目的:考察表演在社会日常中的各种形态。
▲“McaM副本办公室”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二层比较舒适的一个地方是美术馆的社区活动室,这里不仅有懒人沙发、桌子和玩具,还延伸出一个空中花园和一个排练房。这里展示了若干明当代美术馆过往的社区项目精选,包括“广场舞计划”和“社区剧场”等。“社区剧场”也是明当代美术馆主要公共教育活动之一,让大众成为艺术表达的主体,为社区创造活力与温度。展演季期间,这里也会有一系列活动发生。
▲“社区活动室”一角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社区活动室中的排练厅”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放映计划作为此次“再回现场”展览的特别单元,在3个月的时间内,将带来3场由不同策 展人或平台联合策划的艺术家作品展映。第一期放映计划由“造空间”的创办人、艺术家琴嘎策划,带来他自2020年发起的项目“一起游牧”的部分作品展映,来探讨游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带来的另类视角,移动的肉身经验和游牧的当代性,以及身体如何感知、参与自然,与地貌环境发生形神互动。放映计划第二期由策展人钱诗怡策划,带来题为“与外部交涉——身体作为一种界面”的片单。
▲放映室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第一期放映单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距离放映计划所在的黑暗空间不远处,还有一个名为“痴人造梦”的表演装置。主创团队艺术家安静和一如在这里进行现场创作,同时这个空间也构成了一个交互装置。在空间的两端各有一个耳机,两个陌生的观众戴上耳机说话,可以让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也会影响到空间内光线的变化,观众可以通过单向镜朝内窥视“痴人造梦”的创作过程。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作品的本身,探讨的是交互作品的生命周期与动态参与问题。
▲“痴人造梦”的表演装置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亚人蝶梦 :伪装异闻录”单元基于艺术家陶心琪自 2019 年以来,构建的观念性表演系统与视觉符号。“亚人”可以成为世界任何事物的拟真,成为任何人的精神投射。此次带来的项目《亚人蝶梦:伪装异闻录》中,“亚人”作为具备角色视角的“社会窥视器”与“合作发生装 置”。目前在11月至12月展出的是计划1“经济与雇佣行为”,现场作品《田野临时工作有限公司》由一鵲与陶心琪(亚人)创作。现场的视频所放映的,是艺术家以80元每小时的价格雇佣农民在稻田里拿着绿色的塑料青蛙,并模仿青蛙的叫声。计划2 “臆想的自我肖像,扩音器”将于2022年1至2月展出。
▲“亚人蝶梦:伪装异闻录”单元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可以表演的不仅仅是人,物也可以被纳入表演的框架中。美术馆还邀请art book in China(abC 艺术书展)联合策划,特别开设了以“书的表演表演的书”为主题的阅读空间。该空间由七幕组合而成,对应七个不同的桌面,分别为:“Intro”“表演的书——作为记录者的书”“表演的书——作为讲述者的书”“表演的书——作为协作者的书”“表演的书——作为发起者的书”“书的表演”“Behind the Scene”。在这个空间中有来自国外的各种有趣的书等待着观众的翻阅,拿起一本与往常不一样的书,进入书籍的表演情境,看它记录、听它述说、同它协作、或是加入它的表演邀请……在策划者的眼中,阅读本身就是一场表演。
▲“书的表演表演的书”图片来源:于奇赫
▲作为发起者的书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信息
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
展览时间:2021 年 11 月 13 日 – 2022 年 2 月 13 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永和东路436号
总策划:邱志杰
策展人:钱诗怡
策划团队:蔡昀庭、唐子钦
参与艺术家:泽维尔·查 Xavier Cha 丨郭奕麟 & 陆奇 Daniel Kok & Luke George 丨发梦茱莉 Dreaming Julie 丨何其沃 Er Gao 丨未来主人(马汀滢和康康) Future Host (Tingying Ma & Kang Kang)丨草台班 Grass Stage 丨侯莹 Hou Ying 丨杨·罗威斯&尼德剧团 Jan Lauwers & Needcompany 丨金锋 Jin Feng 丨马可·多纳鲁马 & 吴艳丹 Marco Donnarumma & Nunu Kong 丨派特里克·特雷塞特 Patrick Tresset 丨后感性小组 Post-Sense Sensibility Group 丨 萨里娜·沙伊德格 & 希梅娜·克罗塞里 Sarina Scheidegger & Jimena Croceri 丨施金豆 Lane Shi Otayonii 丨石青 Shi Qing 丨 Siedl/Cao 丨社会敏感性研发部 Social Sensibility R&D Department 丨孙大肆&神炁现形 Sundasi & SHENQIXIANXING 丨总体艺术工作室 Total Art Studio 丨梅田宏明 Hiroaki Umeda 丨文慧 Wen Hui 丨姚尚德 Sunteck Yao 丨张云峰 &李海光 Zhang Yunfeng & Li Haiguang 丨志豪 Zhihao 丨周滔 Zhou Tao *参与艺术家名单持续添加中
放映计划:第一期:一起游牧——游牧中的身体 策展人:琴嘎 合作机构:造空间 艺术家:那林呼,蒙柯卓兰,盛洁,萨扎布,孟根琪琪格·拉哈巴苏荣,冬妮尔,刘成瑞, 恩和宝力道·陶德弥德希热沃,新塔娜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