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佛像历史背景

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周(557年—581年),建德三年(574年)武帝灭法,佛道并禁,经像悉毁,沙门道士皆还俗,铜像化为铜钱,北周境内的佛塔寺庙亦毁,纵观中国美术史武帝罪过大已,幸好民间的宗教信仰坚实,佛像尚有幸免,宣帝继位(578年),佛教复胜,造像之风复胜。

(提示:图中北周佛像多为陕西博物馆藏或碑林博物馆藏)

佛像特征

●面相

面相丰满,宽额,多为长方脸型,微笑见于部分佛像,颈部粗壮,佛面的神气减少,人气增多,更接近世俗相。



●体型

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这儿的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

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衣角。


身躯较之前朝更为立体的表现法 ,轮廓仍保留北朝“整一”的 特点。


●衣纹

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仍保留北齐“曹衣出水”的遗风,并极具韵律。

(下图)佛像长方脸形,丰满端穆。高发髻阴线螺纹刻出,长耳、直鼻,口角涡下呈微笑,身穿轻柔袈裟,右手断缺(判断施无畏印),左手指残,站立方座莲台之上。方座四面满刻供养人及武威二年题记,是陕西省博物馆藏存这类佛菩萨唯一有年号的雕像。

碑林博物馆五佛

于2004年 5月,在西安东郊发现的北周五佛是西安碑林最为珍贵的佛造像之一,也是国宝级文物。这五尊佛像出土时,保存基本完整,有的尚保留着鲜艳的色彩。五尊像均为佛立像,面部刻画细致,尽显法相庄严,或褒衣博带,或着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衣角,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像座亦造型精美,独具匠心,在有限的空间中剔地、线刻、浮雕等多种手法交错使用,显示出古代工匠们熟练的雕刻技艺,更重要的是在一方像座上勒有“大象二年”( 580)铭文,这为北周时期佛造像的断代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标尺。


这儿的佛像不同于北魏的清秀面貌,变为丰颊方颐、体态壮硕、螺髻低平、腹部鼓挺的造型。从袈裟样式上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一类着通肩大衣。

这几尊北周大佛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衣角,这种在犍陀罗佛像中常见的姿态,在北周长安地区普通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却很罕见,成为北周长安地区的典型样式。同时这批佛像雕刻技法纯熟,技艺精湛,为我们研究认识北周佛像的特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五佛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这批北周大型佛教单尊造像的集中出土是中国佛教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一经报道,就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认为其价值可与山东青州发现的北齐窖藏佛造像(上篇有介绍)媲美。

菩萨像

随着人们信仰世俗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北周造像已完全摆脱了魏晋时期肢体僵硬的清瘦型风格,逐渐转变为面丰肩圆、含首挺胸的圆润饱满型。造像风格上,既有旧的形态,又有新生的风格,“上承北魏秀骨清像余韵,下开隋唐丰满圆润先河”。

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菩萨的璎珞珠粒粗大,在腹前交叉于一花环。


北周的造像,地域特征极为明显,不同地域,又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全国佛文化艺术交流群

文化| 造像|分享| 投稿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